外汇管理改革

对国际收支统计居民原则的思考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11期 作者:陈婷婷 编辑:章蔓菁
国际收支统计范围取决于居民身份,这与以地理位置或所有权为基础的涉外收付统计存在显著差异。

国际收支统计是四大经济账户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全面反映一国涉外经济发展和变化。当前国际收支统计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居民原则为其中之一。从历史发展看,“居民”成为国际收支统计的核心概念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总体目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框架下,“居民”概念的讨论不断深化与完善。居民原则下,国际收支统计的范围取决于居民身份,这与以地理位置或所有权等其他要素为基础的涉外收付统计存在显著差异。现实中,对居民原则的正确理解既有助于准确进行国际收支申报,也有助于正确解读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居民原则的发展沿革

“居民”成为国际收支统计的核心概念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总体目标

194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国际收支手册第1版(BPM1),奠定了全球各报告国/地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送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标准框架。BPM1开篇就对国际收支的范围进行了阐述:国际收支的总体目标是显示国民经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该联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实物与服务的流动,二是金融支付和义务的流动。为覆盖这两个层面,国际收支被定义为“报告国居民与其他国家居民间所有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上述定义包含两大核心概念,一是居民,二是经济交易,两者分别作为国民经济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内容为国际收支统计划定了边界。因此,“居民”这一概念成为国际收支统计的核心概念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总体目标,其后续发展并未脱离这一目标,而是由国民经济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复杂化推动。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