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外债新规助推中资海外债有序发展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4期 作者:姚影 编辑:白琳
《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的出台将统筹安排债券发行规模和结构,规范发行主体的融资行为,增强海外投资人对中资海外债的信心,帮助发行主体更好通过海外债进行融资,打通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

企业借用外债特别是中长期外债是我国有效利用外资、扩大金融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发改外资〔2015〕2044号,下称“2044号文”)后,中资海外债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出现债券结构错配、部分企业信用风险频发等问题。2023年初,发展改革委出台的《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发展改革委2023年第56号令,下称“56号令”),是对2044号文的全面修订,约束市场主体不规范的融资行为,增强海外投资人对中资海外债市场的信心,拓宽中资企业境内外双向循环的融资渠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谓一举多得。

中资海外债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是行业期限分布过于集中,结构不尽合理。根据万得(Wind)数据,截至2023年1月11日,存续中资海外债3649笔,规模达1.23万亿美元。按行业结构看,金融、地产、城投是中资海外债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占比为32.70%、15.17%、7.87%,上述三个行业占比合计55.74%,其余行业规模占比较小。按期限结构看,1—3年期限中资海外债数量最多,共1354笔,数量占比为37.11%,3—5年期限中资海外债金额占比21.73%(见图1)。可以看出,存续中资海外债的期限集中在短期和中长期,10年以上长期的数量占比不高。行业、期限分布的不合理,一方面导致中资海外债获得境外长期稳定资金支持的目标未能实现,另一方面债券发行主体过于集中在金融、城投、房地产行业,挤占了海外发债资金,使得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等行业难以获得海外长期资金支持。

Snipaste_2023-02-28_15-30-41.jpg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