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研究

美国大通胀历史的回顾与启示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17期 作者:穆然 编辑:孙艳芳
美国高通胀成因与历史上的大通胀都显示出多重因素的共振叠加。在应对过程中,采取“停停走走”的政策代价大,且控制通胀预期很多时候比控制通胀本身更重要。

美联储将1965—1982年间的时段称为大通胀时期(The Great Inflation)。在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美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通胀水平创历史高点,失业率不断攀升。为应对高通胀以及经济衰退,美联储几位主席轮番上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下欧美经济体应对重回40年历史高位的通胀,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对我国来说,了解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助于防范与抵御可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

大通胀起因与恶化

二战后,世界工业国家同意建立全球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在特殊情况下可调整)的双固定汇率制度。各国以美元结算其国际收支余额,美元可按照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汇率兑换成黄金。由于二战后日本和欧洲重在重建经济,对美国商品和服务有很高的需求,故对美元需求很高。同时,当时美国持有全球约四分之三的官方黄金储备,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当时是安全的。但是到上世纪60年代之后,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商品较美国的出口商品更具竞争力,美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逐渐下降,美元需求也进而下降。与此同时,美元供给随着支出与发行大量增加,而黄金供应量仅有限增加。最终,外国持有的美元超过了美国持有的黄金。

美国在面临国际收支失衡的同时,国内危机也逐渐显现。在经历了近十年繁荣发展后,1969年美国发生了经济衰期,并持续到1970年。在这个阶段,美国失业率攀升至 6%,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升至5.4%。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