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5周年:金融业再出发

不断优化香港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安排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15期
香港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安排的持续完善,有助于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进一步巩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近年来,在内地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得以快速发展,市场发展的深层动力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向金融市场“本币跨境支付”开放模式转变,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波动随之呈现新特征。持续优化香港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安排,不仅有助于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对于统筹内地金融市场开放与风险防范亦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市场开放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新发展

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金融市场开放,形成了以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和境内外交易机制互联互通的多渠道双向开放框架。前者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RQFII)、境外投资者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后者包括沪深港通、债券通、基金互认、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安排。相较于直接入市模式,在互联互通机制下,国际投资者普遍使用“本币跨境支付”,即以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资本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的年均增长率为41.8%,反映了互联互通机制已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渠道。

随着以互联互通为代表的“本币跨境支付”模式兴起,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再提速。其原因在于,国际投资者在以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并投资境内金融市场之前,需先在离岸市场将资金兑换成人民币,或通过以外币为抵押品的掉期类衍生品交易借入人民币,未来卖出境内金融资产后,也往往是先以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再在离岸市场换回外币。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人民币外汇交易中约七成发生在离岸市场,其中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独占鳌头,这与多数新兴经济体货币的离岸外汇交易由伦敦主导形成了鲜明对比。以内地金融市场开放所驱动的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在港金融机构的业务机会,提升了金融市场活跃度,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建设注入新动能,助力其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