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流动性安排

常备互换协议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15期 作者:王有鑫 编辑:孙艳芳
常备互换协议将对离岸市场输出人民币流动性提供稳定渠道,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品将得到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将由贸易驱动向“贸易+金融”双轮驱动转变。

今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人民币/港币常备互换协议,将双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这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巩固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内地和香港贸易投资便利化、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常备互换协议的内涵和推出时代背景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按照参与主体不同,一般包括商业性的货币互换和央行间的货币互换。其中,央行间的货币互换是指两国央行按照约定的期限、汇率、利率等交换两国本币或可自由兑换货币。央行货币互换主要是为了降低双边经贸交易成本,减少在国际支付和结算过程中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发生流动性危机的情况下,可降低国际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流动性危机对本国实体和金融部门的冲击,起到稳定本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目的。

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初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后,央行货币互换对于经济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在常态条件下,市场主体可依靠自身信用和持有的抵押品从金融市场中获得外币融资,然而当金融市场处于危机状态下,主要金融资产面临集中抛售压力,跨境资金将回流发达经济体,市场主体可能将无法顺利获得外币资金用于贸易支付和对外债务偿还,此时需要官方机构介入向市场提供紧急外币流动性,以平抑市场波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包括中国、韩国等在内的亚洲外向型经济体出口规模下降,一个原因是全球经济下滑导致的外需萎缩,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亚洲各国长期存在的“货币原罪”问题,即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主要为美元,而随着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出现“美元荒”现象,亚洲各国国际贸易由于缺少结算货币而进一步下滑,加重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也是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率先与亚洲各国启动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原因。2020年年初,国际金融市场巨震和“美元荒”问题再次凸显时,美联储与主要央行之间的美元货币互换体系对于稳定全球美元流动性、平抑金融市场波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央行间的货币互换对于稳定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