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封面文章

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外汇理论体系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3期 作者:丁志杰

构建中国特色外汇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外汇事业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外汇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外汇理论研究工作的使命,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我国外汇事业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理论来源于实践,源于实践的理论更可能对实践具有指导价值。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低收入国家到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的转变过程中,外汇管理体制不断变革创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外汇短缺时期,外汇管理不单单是抑制外汇需求,而是创造性引入侨汇券、外汇留成制度、外汇券等措施,从供给端发力实现外汇供求的紧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1994年汇率并轨“闯关”,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成功抵御外部冲击并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阶段,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让市场机制在外汇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并成功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冲击,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些宝贵的外汇管理实践是检验、发展理论并形成中国特色外汇理论体系的基础。

新时代对外汇理论研究提出了新命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外汇领域面临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任务。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国际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在服务于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外汇管理工作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挥汇率的市场调节功能,确立与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货币金融地位,做到放得开、管得住、管得好的有机统一,实现外汇管理体制现代化。这些宏大命题需要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理论研究也会在诠释、解决这些实践问题中得以创新。

中国特色外汇理论需要突破一些基础性命题。对跨境资本流动、汇率进行必要的管理,不是我国独有,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中也存在,事实上浮动汇率主张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期才占据上风。然而,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构建了一套基于资本自由流动、汇率自由浮动的逻辑体系,并常常被用于污名化外汇管理损失效率乃至损人不利己。这种集体“非理性谬误”折射出的是主流理论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对待已有理论,既不能简单盲从也不能盲目否定,应在借鉴的基础上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构建新的底层逻辑和情景假设,从理论层面阐释外汇管理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唯有如此,中国特色外汇理论才具有一般性,才能讲懂、讲好中国外汇故事,才可能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变革,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实现理论改造世界的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外汇理论体系任重道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外汇政策宣传的专业性期刊《中国外汇》,以国之大者为己任,推出学术专刊,为相关外汇领域理论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外汇理论体系和外汇管理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尽管其刚刚起步,但迈出的这一步至关重要。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