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从中概股回归看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发展30年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23期 作者:方云龙 刘佳鑫 编辑:张美思
中概股从“西游”到“东归”,既是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进入更加开放、成熟阶段的有力证明,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机遇。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沪深交易所的相继建立并运行,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相较于西方国家400余年的资本市场发展史,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育尚不成熟。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考虑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条件的限制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陆续有一批经营地及利润来源主要在国内的企业选择赴海外上市。这些公司被称作“中概股”企业。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日益成熟,释放出了持续开放发展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中美博弈升级,中美资本市场呈现局部脱钩的趋势。在外部推力与内部引力的双重驱动下,中概股回归意愿强烈。截至2021年7月30日,共有102家中概股企业退市并完成私有化。中概股从“西游”到“东归”,既是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进入更加开放、成熟阶段的有力证明,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机遇。持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化、法制化以及国际化建设,强化制度改革和市场监管,不仅是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中美资本市场局部脱钩挑战的重要举措。

中概股的“西游”与“东归”贯穿了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进程

经过三十载的发展,从建立初期的总市值仅23.82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总市值近80万亿元人民币,从单一市场结构发展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从开放创新举措局部试点到全面放宽,我国资本市场在持续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尤其是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以增量带存量的改革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拉开了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改革的序幕。可以说,中概股的“西游”与“东归”贯穿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进程,为观察和反思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动因、成效与不足,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阶段一: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探索与中概股首次“西游”(1990—2000年)。在起步探索阶段,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证券市场统一管理的体制,并推行审批制的股票发行制度。此后,为了进一步发掘和支持优质企业,1998年年底我国颁布《证券法》,宣布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推动我国资本市场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但对于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的资本市场而言,审批制和和核准制之下,发行条件和监管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改进的空间,例如对上市公司要求高、审批时间长等。上世纪90年代,股份制改革促使部分大型国企在美国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上市。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受美国互联网发展繁荣的影响,我国掀起了一轮互联网创业热潮。许多互联网企业处于快速扩张的关键时期,对上市融资具有迫切需求。但由于互联网企业具有高投入、短期内难以盈利的特点,并不能满足当时核准制下A股主板的上市要求,相对而言境外上市的条件更为宽松,融资更为便利。在此背景下,一些互联网企业选择赴美上市。1999年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0年网易、搜狐和新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