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实践

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的内涵及塑造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21期 作者:李讯 编辑:靖立坤

近年来,伴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大幅波动,汇率风险中性的理念愈发受到外汇局等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的重视。

制约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的因素

从企业层面看,尚未建立适应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的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一是汇率风险中性理念自下而上逐步弱化。多数企业财务人员的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强于企业管理层或企业负责人。二是缺乏高效的运作机制。多数企业负责人虽授权财务部门办理衍生产品,但或者缺乏考核,或者过度考核办理外汇衍生产品的收益,且盈利的奖励轻而损失的问责重,导致财务部门权责不对等,办理外汇衍生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三是缺乏汇率管理人才。当前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一般由其财务部门负责,其中七成以上缺乏专业人才或团队。多数企业财务部门对汇率走势的判断主要依托银行或第三方机构,普遍缺乏对汇率避险工具,特别是外汇衍生品的熟练运用,尤其是对复杂但避险更为灵活有效的期权组合业务的掌握,更缺乏对汇率风险敞口比例的科学界定,难以进行精确研判。四是对套期会计掌握不够、执行不到位。套期会计允许企业对冲有关资产或负债的利得和损失,减少利润表的波动性,有助于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的推广使用。但实际上多数涉外企业对套期会计的理解不到位,实践中也没有运用套期会计处理外汇衍生产品业务,使得外汇衍生产品损益波动(与即期汇率相比)在会计报表中体现,违背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初衷。

从银行层面看,宣传推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制约了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一是多数银行业务经理不熟悉外汇衍生产品,“灯下黑”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银行没有专门的外汇衍生产品经理,或者归属交易银行条线,或者归属公司业务条线,不熟悉外汇衍生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多数银行难以针对企业不同情况有效组合现有的外汇衍生产品。虽然银行也有外汇衍生产品的组合产品,但种类偏少,难以覆盖所有类型的企业。基层银行虽然熟悉每一个外汇衍生产品,但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重新将现有外汇衍生产品组合成全新产品的能力不足,影响了企业的避险效果。三是部分银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近年来全国性银行越来越多地举办大型外汇衍生产品推介会,对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的实地走访;但缺乏同类型、同层次的小型推介会,而且重宣教轻交流的倾向明显,加上企业存在“银行大力推介就是为了赚钱”的反向思维,宣传推介效果不佳。此外,少数银行业务人员存在刻意夸大避险效果,而忽略潜在风险告知的情况,导致企业要么全部套保要么不套保,极易陷入“套保-盈利-继续套保-亏损-不再套保-遭受重大汇兑损失-套保”的怪圈。四是仅有少数地方法人银行具有外汇衍生产品资格,且业务规模偏小。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