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解构自贸试验区产业体系发展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8期 作者:窦勇 李金波 编辑:吴梦晗
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应体现国家战略,先行先试,坚持外向为主、统筹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辐射与转移的同时,也要注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

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我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进入第六年。在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新设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之后,我国自贸试验区的数量已达到18个,形成了“1+3+7+1+6”的新格局,且空间范围上实现了东南沿海省份的全覆盖。目前,各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其发展脉络和路径也日渐清晰。总体看,自贸试验区产业差异性发展的态势愈发明朗,且正由以往体量不大的改革实验性质向产城融合、具有一定规模的实体经济方向演进。

国家战略  其命维新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全球范围来看,自贸试验区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中国自贸试验区在自由贸易之外,还具有“试验区”这一中国特色。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的改革试验,不仅是地方的、区域的任务,还承载了国家战略和时代使命。这一点清晰地体现在产业设置上。

一是服务业开放。这是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的共同任务与挑战,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对外开放的进程是相符合的。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全球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入融合,服务的可贸易性大为增强,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比重不断攀升。从国内情况来看,一方面,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成为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另一方面,服务业是当前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2018年新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大幅放宽了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对外资企业的经营限制。加快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自贸试验区探索创新的重要任务。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