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从国内货币走向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历史瞬间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7期 作者:管涛 编辑:孙艳芳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既要有胆略,又要有智慧,要讲求技术与细节,做到风险可控,少走弯路和回头路。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原则上不允许人民币携带出境,也不允许将人民币用于对外贸易和投融资活动的计价结算,人民币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内货币。改革开放以后,对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的限制逐步放松。而2015年11月底被批准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则意味着人民币已成为国际认可的国际化货币。下面截取六个历史片段,来回顾过去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艰辛探索。

人民币现钞“出海”,打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缝隙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间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是基本禁止的。但1957年和1987年曾先后两次发文,分别允许携带5元和200元人民币现钞出入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人员交往日趋频繁,这其中包括出入境旅游、探亲的个人,还包括大量往返港澳台与内地间的外商。同时,我国国情特殊,海外分布数千万华侨华裔,改革开放密切了境内外居民之间的联系。为满足市场使用现钞量上升的需要,政府适应性地调整了人民币跨境的政策,放宽了个人携带人民币出入境的限制。1993年2月,规定中国公民出入境和外国人出入境,每人每次携带的人民币限额为6000元;在开放边民互市和小额贸易的地点,允许当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限额,并在报批后实施。2005年1月,又将出入境携带人民币现钞标准进一步提高到2万元。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