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找准私有化估值“平衡点”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14期
作者:
编辑:章蔓菁
为避免私有化交易价格引发诉讼,同时将收购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公司应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确定合理的私有化估值水平。
近年来,不少中概股公司选择通过私有化的方式回归A股。这其中,因私有化估值过低而被监管部门或小股东提起诉讼,是影响私有化进程及结果的一大风险。如何找准私有化估值的“平衡点”,使其既能满足卖方股东的利益诉求,又能控制买方的收购成本,成为企业走上私有化道路前的一项重要功课。
争议及风险
上市公司“私有化”的过程,通常是该公司的控股股东联合第三方收购者,收购公司发行在外的所有流通股份,最终目的是实现退市。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其私有化的通常流程依次为:上市公司收到买方私有化的提议;上市公司董事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确定私有化价格并与卖方股东签订协议;召开股东会并在股东表决通过后,完成退市等相关程序。
在上述过程中,估值水平为公司私有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私有化的最终交易价格。对于买方而言,其倾向于通过较低的收购成本来完成私有化,以便未来在境内上市或被并购时获得更多的资本增值;而对于卖方的中小股东来说,则希望获得较高的收购价格,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该如何确定私有化估值水平,常常成为买卖双方的争议点。特别是在部分中概股公司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后估值大幅提升的情况下,私有化估值的公允性更是备受中小股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