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的蜕变

发布:2012-10-24 13:32 来源: 《中国外汇》
漫步金鸡湖畔,清凉的湖风吹走炎炎暑热。以金鸡湖为“中心”的苏州工业园区吸纳了86家世界500强企业的145个投资项目...
文/《中国外汇》记者 王亚亚
 
漫步金鸡湖畔,清凉的湖风吹走炎炎暑热。以金鸡湖为“中心”的苏州工业园区吸纳了86家世界500强企业的145个投资项目。看外企在华之境况,苏州工业园区无疑是一个高点看台。8月初本刊调研组走访了苏州工业园区。
以中国、新加坡两国合作为契机发展的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引擎。这里聚集了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28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苏州工业园区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里汇聚了博世、三星、阿迪达斯、超威半导体等世界超一流企业。2012年盛夏,这些在华外企“巨头”都在如何思考中国市场、如何布局在华的下一枚棋子呢?
                       
闭厂背后“不放弃”
 
“阿迪达斯关闭在苏州的唯一直属工厂,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媒体会如此报道。”8月10日,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经济贸易发展局副局长陆志刚向本刊记者表示,他对于多数媒体对阿迪达斯闭厂的负面夸大报道始料不及,“其实阿迪达斯苏州工厂的产量和规模都非常有限,而其在2005年投资建设的中国区配送中心才是阿迪达斯在苏州投资的关键所在。” 
 
2005年9月,阿迪达斯整合其在华物流配送业务,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区物流中心,由全球知名物流配送设施开发商和服务商普洛斯负责建设。该物流中心2006年下半年投入使用,至今仍负责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全部销售。
 
其实,就在宣布将关停中国唯一工厂之际,阿迪达斯也对中国的投资丝毫没有放缓。其在华供应链的新物流中心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之中。阿迪达斯公布,公司计划2012年下半年在目前苏州物流中心之外新建一个北方物流中心,地点选在天津。
 
无独有偶,早在2009年耐克就关闭了其在华唯一拥有的鞋类生产设施——太仓工厂,并不断将生产线与生产订单外迁至越南,以减少在华代工份额。与阿迪达斯如出一辙,耐克在减少在华代工生产之际,却在大花钱财在江苏太仓建立了该公司首个中国物流中心。这也是其全球第七个、第二大物流中心。2012年启用的这个物流中心面积达20万平方米,年吞吐能力超过2.4亿件次,同时可满足79个集装箱货车装卸货,采用了物流行业最领先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耐克将藉此缩短15%的交货时间——一件货品从门店下单到发货只需数小时。
7月,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企业传讯总监张婷向媒体表示,尽管关闭了苏州工厂,但是中国将继续保持阿迪达斯全球核心资源市场的地位。她也承认,中国市场生产成本水涨船高。但她更加强调,阿迪达斯从未停止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与投入。
 
回顾体育用品制造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阿迪达斯、耐克等跨国体育服装品牌一直是“哪里成本低就去哪里。”最早,它们的生产基地在品牌发源地欧美。随后,从节约成本出发,最早的海外生产线建在了日本。日元持续升值、人力成本飙升之后,它们又将日本生产线转移到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到上世纪80年代,又因同样的原因将主要生产线搬到中国。而近几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又瞄准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
以体育用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面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之际,大都选择生产基地转移。这符合它们“全球资源整合”的理念。但是,它们生产线迁出中国并不表示它们与中国挥手告别,它们继续新一轮的加大对华投资,将自己产业链条上的物流销售与服务继续大力度地投入到中国。在这“一关一开”的中国战略调整中,体现出了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减轻代工生产,加重销售拓展”的新思潮。
 
陆志刚也表示,中低端加工项目迁出有助于当地提升长远经济竞争力,对这部分项目不宜长期依赖。阿迪达斯在江苏的“一走一留”,恰恰折射出江苏这个外贸大省、苏州工业园区推动外资转型升级的新趋势。随着资源禀赋的限制、商务成本的提高,未来苏州工业园区主攻方向应是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品牌的项目和总部经济、高端商贸流通等服务型经济。
                    
本土市场“源动力”
 
无论是劳动力密集的运动服装巨头阿迪达斯、耐克,还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半导体封装企业、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不断崛起的中国需求才是它们对中国投资加码的源动力。毕马威日前出具的调研报告显示,随着“消费中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策略有调整,中国不再是一个采购基地,而是一个隐含巨大消费潜力的大国,在华销售将为跨国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为什么准备关闭工厂的阿迪达斯要在苏州之外再建一个物流中心?毫无疑问,是北方市场的发展所致。尽管阿迪达斯目前最大的市场在美国,但是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的利润贡献也甚为巨大。该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其在大中华区销售收入增长26%,达3.85亿欧元。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高嘉礼计划:今后5年,阿迪达斯在华年销售额将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新店将由2011年的1175家扩大到2015年的2500家店,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覆盖。
 
苏州工业园区众多半导体封装公司中,力成苏州是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该公司是全球排名前列的记忆体IC封装测试公司)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全资子公司,2009年成立。力成苏州前身为美国超微半导体和飞索半导体。
 
“当初力成(台湾)从飞索手中购买我们厂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家厂有很好的资质,员工有很好的工程背景,一旦买下可以容易地把一些产品和业务从总部转移过来;其二,希望力成苏州成为力成在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拓展国内业务。”力成苏州总经理吉红斌向记者描述。
 
基于这样的市场定位,力成苏州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拓展中国市场。力成苏州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与总部形成良好的互补。“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目前台湾总部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服务全球性大企业,苏州厂主要聚焦在中国本土的中小型企业。”鉴于中国市场的崛起,力成(台湾)董事长来苏州明显频繁,由之前三个月一次变为两个月一次。
 
吉红斌认为,中国市场非常巨大,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公司追加投资。“因为它们需要贴近市场进行最佳投资。这样,力成科技就会有更多机会。”力成苏州已接手从台湾转过来的全球性大客户。这家客户需贴近中国市场采购服务,而力成苏州也花了一年时间来磨合产品品质以满足客户需求。
 
2012年1~7月,力成苏州的营业额已达到2011年度140%,但总部下的订单还占绝大多数,吉红斌非常希望随着苏州公司自己新品的开发,未来自己开拓市场可望占到一半以上。“一定会发生的。”吉红斌坚定地说。
 
在苏州工业园区,我们走访了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近几年,博世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加码,如今中国已成为德国之外公司规模最大的国家。
 
“博世在中国最重要的不是利用中国资源进行出口,而是来中国建立客户关系,基于中国市场生产并销售。”博世苏州商务副总裁余绮玲对本刊记者表示。从历年销售数据可以看出,博世苏州在中国大量的投资大部分是配套中国的汽车工业,大部分的销售也是服务中国的整车客户,任何在德国上线的最新项目在中国都会同步上线。而博世扎根中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预期未来10年中国中西部城市市场的汽车拥有量会大幅上升。这会给它们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2010年,博世亚太区销售总额首次突破100亿欧元大关,占全球业绩的23%,中国发展尤为瞩目,总额销售超过3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中国成为继德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
                     
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以前,中国吸引外资更多的是沉淀在微笑曲线的价值低洼处——制造环节。随着中国市场需求告别廉价时代,外资企业的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条一点点向微笑曲线价值丰厚端延伸。
 
同样是半导体封装企业,超威半导体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在苏州的发展步伐比力成快很多。2012年4月,公司封装测试工厂二期工程顺利完成,预计到2012年年底,该公司在中国的封装产能将至少占超威全球产能的一半。
 
从一期到二期,超威在苏州并不只是简单的产量扩容。二期工厂投产后,新厂将同时具有对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以及加速处理器(APU)进行封装和测试的能力,并提升超威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流通速度,提高公司对中国及周边市场的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从而整体提升超威全球的市场竞争力。
 
自1993年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超威不断扩大在华投资。公司中国总裁邓元鋆表示,未来将会继续扩大在华的研发,与中国本土的机构开展更多的合作,提高在华的组装及生产能力,用以支持全球市场,同时会为中国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配备更多的销售、服务、支持人员。
 
在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工作了近10年的罗建琴如今是经营管理部副部长,成为久保田苏州的核心管理成员。她说,过去久保田苏州的研发工作基本上是对日本总部机械的本土化修改,而如今他们是立足中国本土市场,成立独立的研发团队,专门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开发全新农机品种,营销方式也从之前的机种营销改为区域营销,“我们已经在哈尔滨设立了子公司。” 
 
“存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转型是提升在华外资质量的关键。”苏州市商务局外国投资管理处处长徐元吉对记者说,从生产链来看,超威半导体以前仅是测试,但是现在把封装项目从新加坡拿过来,这就是转型升级。而日资企业久保田苏州也立足中国本土进一步开拓市场,这是营销升级。
 
近几年来,苏州外企分销业拓展非常明显,3000多家原有企业扩大了分销范围,再加上新设立的1000多家中小型外资商贸企业,共有4000多家外企具备分销能力。“这为壮大苏州本地企业的经营规模以及业态转型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土壤,对地区贸易中心的发展以及对生产资料及最终消费品的流转、结算功能的扩大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拉动区域的“引擎”
 
就在一部分在华外企努力将公司产业链条往研发与销售两端靠近之时,还有超一流的世界500强在苏州设立了中国乃至亚太区的功能性总部。苏州外企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公司业务在华拓展的小打小闹,还是整个地区经济引擎的再造。
 
2012年8月,博世汽车电子研发中心正式落成。这是博世苏州继底盘控制系统研发中心的第二个研发中心。作为博世汽车事业部在华的“心脏”,博世苏州除了引进总部的高新技术之外,也在积极进行自主研发。
 
早在2005年,苏州就设立了底盘系统的技术研发中心,为了帮助这一技术研发中心的开展,公司在苏州设立了夏季测试中心,又在内蒙古牙克石市设立了了博世(呼伦贝尔)汽车测试技术中心(冬季测试),还在连云港东海设立了博世(东海)汽车测试技术中心。这些测试场地都是世界顶级水平。
 
“博世积极地设立研发中心,我们将来会将当地研发的技术在当地应用,还寄望于将这些技术转移出去,为海外研发服务。”余绮玲说,博世苏州研发中心立足中国以及亚太区的,使命是成为本产品在亚太区的研发中心。
 
2012年5月,IBM管理服务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开业,这是IBM在中国的首个整合服务中心,也是IBM在中国的第六个全球外包服务中心,向 IBM 全球以及外部客户提供服务。像IBM这样将功能中心挪至苏州的还有好几家。
 
据苏州商务局统计,2012年上半年苏州新引进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7家,累计已达100多家。“由于苏州外资总部发展夹缝比较小,南有上海,北有南京,沪宁一线的城市群也很密集,所以我们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从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三链的角度去扶持现有制造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去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基础上看能不能形成一定数量的区域性功能性机构,也就是为关联企业提供共享服务的功能性的总部。”徐元吉解释说。
                     
转型中的“烦恼”
 
随着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外企在华也正在经历全新的变革。从产品更新、产业链延伸到区域发展影响力塑造,在华外企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靠近,也推动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在华外企依然有成长的烦恼。
 
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是不争的事实,不少企业选择生产基地搬迁,但是也有很多企业选择留下——中国本地配套更全、集聚效应明显、员工劳动技能更成熟——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对中国人力成本上涨坦然接受。日月新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是恩智浦半导体集团(NXP)与日月光集团(ASE) 合资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厂,该公司财务总监孙有天说,“尽管我们不断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是我们发现我们仍在不停地流失员工。”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于人力成本,日月新更看重自己的技术,但是平均4%的员工流动率远高于欧洲工厂的2%。每一位成熟技工的培育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对多位员工离职进行分析,孙有天发现,造成员工流失远不是涨工资就能解决的。“我们很多员工离职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比如结婚、生子、买房定居。尽管过去几年中国员工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跟日本、韩国相比仍较低,我们公司占总成本25%左右的人工成本更多是由当前税收制度、劳工制度造成的,员工本身收入并不多。外地员工在高企的房价、户籍管理面前很难在苏州立足。” 
 
吉红斌表示,中国的物流成本不断水涨船高,而中国不同区域的不同政策,会使原本竞争力没有差异的企业产生差异,而这些差异只不过是不同地区不同政策导致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我想它会比人力成本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华外企正在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进行新的布局,以求获得新的发展。它们的烦恼也是中国今后改革开放要解决的问题。在反映问题的同时,它们也表示对中国未来投资环境持乐观态度。
 
毕马威的调研显示,跨国公司坚信中国依然蕴含着无限商机,并且中国人民仍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未来投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孙有天说。
 
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二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稳定国外贷款规模,提升外商投资水平,利用外资将更注重“选资”。《规划》是新时代的召唤,也是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可以相信,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外企会交出更高质量的答卷。
 
(感谢外汇局苏州市中心支局、苏州工业园区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