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砖峰会看国际货币金融合作
10月22日至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喀山举行,是扩员后的首次峰会。本次会晤主题是“加强多边主义,促进公正的全球发展与安全”,货币金融合作仍是金砖国家聚焦的重要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晤中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前形势下,国际金融架构改革紧迫性突出。金砖国家要发挥引领作用,深化财金合作,促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维护高水平金融安全,做大做强新开发银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喀山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亦强调,“加强经济金融合作,推动公正的全球发展”,必须“改革现有国际金融架构,以应对包括全球经济治理在内的全球金融挑战,使国际金融架构更加包容和公正”。
随着金砖国家扩员和成员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转变。2024年,金砖成员国数量由五个(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及南非)增加到十个,新加入的国家为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扩员后的金砖国家,人口占全球近一半,贸易占全球五分之一,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超七国集团(G7),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50%,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增量重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金砖国家推动。其中,中国将成为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达21.7%,超过G7总和;印度则是另一个全球增长巨头,预计到2029年将贡献近14.8%的总经济增长率。相比之下,G7成员国的预期贡献则被下调。根据IMF预测,G7中两个最小经济体加拿大和意大利在未来五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足1%。
在当前“中心—外围”国际货币体系下,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话语权仍不充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问题,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建立一个更有效、更灵活、更能适应全球经济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金融危机后的国际社会共识。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部分,IMF当前份额占比结构并不能反映出成员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份额占比的调整对于IMF治理、代表性和合法性均至关重要,份额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根据社科院测算,IMF成员国中有41%国家的代表性被低估,主要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开创“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改变,国际货币多极化是未来趋势,金砖国家在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将发挥关键作用。一是支持金砖成员国构建以份额为基础、IMF为核心的资源充足、强劲有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网。《宣言》建议,IMF第17轮份额讨论应进行公平、透明的份额调整,将份额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应加强合作,尽可能快地推动各方就新的份额调整达成共识,为实现份额占比的调整奠定基础,确保IMF是基于规则的、真正践行多边主义的机构。二是深化金砖成员国间的货币金融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解决跨境支付中的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低及接入范围受限等难点痛点;通过实现各个跨境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疏通本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建立健全本币直接交易市场,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良性演进;深化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推进双边本币结算合作,有效增强金砖国家经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