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宏观经济

一季度中国外贸稳健复苏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9期 作者:郭可为 编辑:张美思
未来我国外贸应继续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增强基本面的韧性与活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国内外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我国2021年一季度外贸实现了“开门红”,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9.2%,为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时期的起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以下笔者将结合一季度进出口数据,对我国外贸形势与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前景进行展望。

 

一季度我国外贸的基本情况

2021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并呈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首先,从总量上看,一季度进出口总值高达8.47万亿元,不仅比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同期增长了29.2%,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正增长,而且比2018年、2019年同期也分别增长了25.3%和20.5%。其次,从贸易差额来看,1—3月进出口差额累计7592.9亿元,为2020年同期的7.9倍。但3月进出口差额为879.8亿元,为2020年2月以来的月最低值,较1、2月份的4253亿元、2460亿元明显下降。此外,从出口与进口形势的对比看,一季度我国出口4.61万亿元,增长38.7%;进口3.86万亿元,增长19.3%。其中,出口增速有所收窄,较2月的50.1%下降11.4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则有所加快,较2月的14.7%上升4.6个百分点(见图1)。

IMG_20210514_164249.jpg

第二,进出口行业结构方面持续优化,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从出口产品的类型看,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超六成。一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2.78万亿元,增长43%,占出口总值的60.3%,较去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防疫物资出口一季度保持增长,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增长30.6%。从进口产品类型看,铁矿、能源、粮食等商品进口量增加。一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砂2.83亿吨,增加8%;原油1.39亿吨,增加9.5%;天然气2938.8万吨,增加19.6%。同期,进口大豆2117.8万吨,增加19%;玉米672.7万吨,增加437.8%;小麦292.5万吨,增加131.2%。

第三,进出口国别结构方面,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规模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一季度,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为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1.24万亿元、1.19万亿元、1.08万亿元和5614.2亿元,分别增长26.1%、36.4%、61.3%和20.8%。此外,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21.4%、22.9%。从出口看,美国、欧盟、东盟、中国香港、日本为我国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额分别为7746.9亿元、7160.8亿元、6834.8亿元、4759.4亿元、251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7%、45.9%、27.7%、37.2%、21.7%。从进口看,东盟、欧盟、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是前五大进口来源国,进口额分别为5606亿元、4760.7亿元、3548.3亿元、3097.1亿元、3061.1亿元,分别增长24.3%、24.1%、31.5%、20%、14.5%。此外,我国从美国进口额为3025.3亿元,同比增长57.9%(见图2)。整体来看,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中,一季度中美的进出口贸易额增幅是最大的,高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

IMG_20210514_164253.jpg

多重因素助力我国外贸稳中向好

一季度,我国外贸延续了自2020年6月以来的稳健增长势头,主要是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的支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需求端看,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推动了我国出口增加。随着世界各国陆续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以及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不断推进,私人投资和消费逐渐被激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的最新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增速或达到6%。这较1月的预测值5.5%上调了0.5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向好的态势下,国际贸易也加快了恢复的步伐。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全球货物贸易量的增速预期从前期的7.2%上调为8%。就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复苏形势而言,3月美国、欧元区、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分别升至64.7、62.5、52.7,分别创下1983年12月、1997年6月、2018年11月以来的新高。经济复苏前景向好,对于中国出口的刺激作用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一季度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出口合计增长48.5%,对整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2%。

第二,从供给端看,我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促进了进出口的全面走高。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较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较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具体来看,三大产业均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2021年3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9%,连续13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制造业的全面复苏带动了中国进出口的双向走强。

第三,从价格端看,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进口额走高。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需求增强、供给仍相对不足、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截至今年3月,铁矿砂、铜矿砂、大豆的进口价格分别连续7个月、11个月、4个月同比上涨,涨幅分别为53.5%、28%和11.1%;原油进口价格也结束了连续12个月的同比下跌走势,3月当月,同比上涨1.6%。

第四,2020年疫情导致的基数效应及今年“就地过年”政策的影响。一方面,2020年一季度受到疫情因素的影响,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活动基本停滞,进出口均出现大幅下滑,形成今年一季度同比的低基数;另一方面,今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弹迹象,各级政府号召春节“就地过年”的背景下,人员流动大幅减少,全国工业企业保持了较高的开工率,广东、浙江等外贸大省的不少企业甚至在春节期间不停机,全力完成外贸订单,也对一季度外贸较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进一步推动

外贸高质量发展

展望后市,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中国外贸基本面稳中向好的概率较大。但中国外贸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值得关注。

一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印度、美国等国的疫情仍很严重,欧洲和日本的疫情也有所反复。此外,全球疫苗供应失衡,跨境货物和人员流动依然受限等,对未来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形成制约。二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出现深刻调整。受到疫情的冲击,未来全球供应链布局可能出现区域化集聚和多元化布局两种趋势。此外,发达国家推动本国企业回流也进一步增加了全球贸易的不稳定性。三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继续干扰国际贸易秩序。此前,美国对中国及其他主要贸易伙伴频繁挑起贸易争端,拜登政府上台后,并未对政策立即调整。其与邻为壑的做法持续下去,将继续危害国际经贸秩序,给国际贸易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外贸主体面临多重压力,主要包括:苏伊士运河“被堵”等突发因素导致国际物流运力紧张、运费高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3月中国PMI主要原材料价格购进指数创近4年新高,抬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地区存在招工难、招工贵问题等。

面对上述风险与挑战,我国外贸未来应继续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增强基本面的韧性与活力。长远来看,党中央结合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趋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国外贸也将在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积极发展国内大循环,使外贸更具活力,提升战略纵深性。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外贸活动中的地位将更加显要。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的进出口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未来其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未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望逐步增强,外贸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潜力不断释放。其次,国际大循环要求我国与各国建设更高水平、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一是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东盟与中国开展贸易具有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如自贸协议水平高、产业互补性强、劳动力相对廉价且为数众多、交通更加便利、文化相近等。随着东盟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RCEP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的经贸交往有望更加紧密,产业链也将日趋独立和完善。二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与这些经济体产业互补性较强,但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和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欧盟等传统贸易伙伴的贸易合作。对于中美贸易而言,从一季度中美进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中可以看到中美贸易的紧密联系。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未来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为推动经贸合作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