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结算

区块链技术下未来国内信用证的演变

来源: 《金融&贸易》2017年第4期 作者:仲夏
国内信用证作为银行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工具,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而不断成熟和完善,同时也因区块链技术的扩展而融合在新的国内贸易大体系中,实现自身的升华。
国内信用证是金融机构开展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十分重要的结算及融资工具,既继承了国际信用证数百年的发展经验,具有业务成熟和充分契合贸易特性的优点,又兼容国内贸易的诸多特点,是交易银行业务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新版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的广泛实施,该工具的运用范围得到极大扩展,运作流程更加规范,预计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作为从国外引入的“舶来品”,国内信用证在本土化过程中亦存在一些“硬伤”,在业务的不断扩展中,负作用被不断放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值得欣慰的是,以区块链为主导的新兴电子技术,可以打破传统业务的刚性制约,打开信用证业务的新蓝海。本文试图阐述如何引入区块链等技术,使国内信用证更好地发挥其内在价值,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路径。

国内信用证现状及瓶颈
笔者认为,国内信用证的发展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期。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正式推出《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填补了信用证业务的国内空白。当时,仅有中国银行等少数银行开办国内信用证业务,业务类型仅限于一般货物贸易。由于国内贸易量较小,企业对国内信用证的认知和接受度不高,加上银行间缺乏业务和资金的协作系统,这一阶段国内信用证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是迅速发展期。2009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创新和业务扩张意识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均积极开拓国内信用证市场,业务开始呈现井喷式发展。从银行角度来看,相较于第一阶段由同一家银行办理全流程业务的模式,发展为第二阶段的由多家银行通过互签合作协议的方式,分别承担开证、议付、风险参与等角色,并开创了“开证+代付”“开证+资产转让”“开证+福费廷转卖”等多种创新模式,尤其股份制银行在创新方面更为活跃。从企业角度来看,随着国内贸易市场的持续升温和供应链金融理念的普及,通过国内信用证扩大信用、获取低成本资金、实现与交易对手银行授信的灵活调剂,符合企业在贸易中的实际需求,国内信用证真正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使用频率不断加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9年至2011年,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34%;2011年全国国内信用证开证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3年又突破2万亿元;2014年年底业务量达到3万亿元—5万亿元人民币。
第三阶段是稳步转型期。新版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于2016年正式出台,一方面使国内信用证业务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业务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变化,一是服务主体扩大,从企业客户扩展至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二是交易范围扩大,从单纯的货物贸易扩大至货物、服务、资产转让等各种交易场景;三是具有了更多功能,如保兑、转让等。该办法出台后,国内信用证业务更加成熟、规范,亦更加有业务活力。银行间的国内信用证保兑业务、租赁项下国内信用证业务等均有所发展。
尽管国内信用证一直处于发展状大过程中,但仍存在以下重大不足,始终制约着业务的前进。
一是贸易背景难以核实。国内信用证是典型的以单据审核作为判断是否到期付款的业务,由于国内信用环境尚未步入成熟阶段,某些买卖双方为了获得融资利益而存在串通作假动机,加上核心单据税务发票的开立、作废和修改成本较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核实难度较大。
二是缺乏对物权的控制。控制物权是国际信用证业务十分重要的环节安排。银行通过掌握提单、仓单等物权凭证,既可以约束交易双方及时履约,以顺利完成整个交易,又可以在发生信用风险时以处置物权的方式得到风险补偿。遗憾的是,由于国内在法律和实务层面均不支持物权凭证的存在,银行在国内信用证中只能掌握无任何物权效力的运输收据,因此国内信用证更多的是“纸上谈兵”,自身无任何实物价值,只能依靠银行对交易双方的信任而运行。
三是缺乏对资金用途合规监管的手段。由于国内关联交易的盛行,存在国内信用证买卖双方通过押汇等方式获得融资,并将资金回流交易对手的情况。此外,随着国内信用证体量的逐渐增大,其项下融资资金流入股市、楼市、金融投资等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显。如何在充分尊重国内信用证业务操作实践现状的情况下,确保融资资金用途合规、合理成为一大难题。

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
区块链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集中成果,其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以及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随着比特币的迅速崛起,区块链技术日益被人们所熟知,被业界视为将带来颠覆性创新的顶尖技术。
根据业界的普遍共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金融创新。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自动执行协议的功能,即智能合约功能,使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产品在透明度、安全性、效率等方面较传统金融产品具有显著优势,现有金融体系中的一些角色将不再需要,金融中介的职能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二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每个数据节点都可以参与验证账本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其在征信、审计、资产确权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而间接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安全性。三是智能物联网。由于区块链形成了独立运行的共识机制,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物联网的数据处理和系统维护领域,使得物联网设备生产商能够极大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降低维护成本。四是共享经济的技术基础。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使得计算服务的应用范围大大延伸,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能,大大拓宽共享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具体到银行业务,区块链技术至少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带来实质性变革。
首先是线上交易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让银行在单一电子平台上处理多个业务,搭建强大的线上作业架构。例如,当前部分银行实现了在线贸易融资,但需要在银行业务系统、企业订单系统、物流系统等各个系统之间进行数据的直连;即使成功进行了连接,其涉及的复杂的接口改造工作以及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唯一性亦是难题。上述两个问题,一个涉及成本和开发能力,一个涉及数据形式贸易信息的准确性,在业务改进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通过区块链技术,上述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银行不用在不同平台上记录交易和合约情况,而是将所有数据嵌入一个区块链平台,进行自动处理,这一架构层面的变革,解决了所有问题。银行可以利用代币和加密签名将数据嵌入不可篡改的区块链中。一旦数据分布在区块链网络中,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实时获取升级的数据。
其次是流程优化方面。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的信息快速传递效力和智能合约的迅速响应能力,可以解决银行服务各流程环节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交易时滞,并较好地将客户、银行、第三方合作机构紧密串连,实现一体化的客户体验。例如,传统的跨境支付业务,支付受理银行需与资金清算银行进行二次清算,大大影响效率,增加了成本,而在区块链技术下,资金清算银行角色将彻底消失,收款方和付款方将实现点对点的资金对接,成本和效率将得到极大改善。
最后是加强监管方面。银行业务笔数多、各式交易情况复杂,事前监管模式对于效率要求高,事后监管模式具有滞后性和遗漏性。特别是在近年来国家强化金融安全管理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合理监管下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的监管命题。区块链作为最新的信息技术,引入监管体系可谓当务之急。一方面,内外部监管部门与银行业务体系进行联盟链的联接,实时获取业务数据;另一方面,开发区块链技术下的监管系统,需预先设定监管规则,并将规则内嵌至银行的业务系统,使业务开展在流程上保证满足相应的监管规定。此套区块链下新的监管技术,真正可以做到同步实时监管,并实质性降低监管成本,实现加强监管与支持发展的双目标。

区块链技术下国内信用证的应用前景
首先,区块链技术可以较好地审核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一是通过本文前面所讲的一体化的在线信息交互功能,国内信用证可以实现贸易背景与企业电子贸易平台信息的相互印证;二是区块链技术支持在国内信用证运作过程中追踪企业贸易流程,通过匹配发票和采购订单来核对交易,为参与信用证业务的银行降低虚假交易、重复融资的风险;三是通过实现国内信用证大多数流程的自动化,消除诈骗活动的可能性。
 其次,可以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与物联网结合,解决国内信用证对于物流控制的缺失问题。物联网的本质是非计算机设备的互联网接入,产生了大量实时物流数据,并由此派生出了数据的广泛应用场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普遍可以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从交易银行角度而言,通过物联网,实时掌握物流信息,甚至有效控制物流流转过程,成为了现实可能,这极大地解决了国内信用证及至整个国内贸易融资中银行无法有效控制物流的难题。银行不再仅凭对国内信用证各方的主体信任和对交易单据真实性的信任而对交易增信,而是可以切实控制整个交易环节,一旦过程出现问题,可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例如在汽车为交易标的的国内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可以在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业务系统中设定智能合约,如果汽车经销商未在约定日期存入购车保证金,即向整车厂商物流系统发出指令,停止向该汽车经销商发放合格证,并将该汽车经销商列入关注名单,进行交易限制。
再次,区块链技术在资金用途合规监管方面更是得心应手。通过各家银行共同建立的联盟链,联盟链范围内的任何资金变动信息都将瞬间传递至其他银行,从而使对国内信用证项下融资资金的用途跟踪变得轻而易举。通过事先设定智能合约,国内信用证融资申请只有触发特定交易才能发起,且资金的路径也按照事先的安排进行。如此,即可从源头规避资金违规使用的风险。

未来国内信用证的演变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体系持续的扩展应用,在突破国内信用证上述几大瓶颈后,预计将引领国内信用证整体不断迭代升级。国内信用证作为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的典型工具,将在与区块链技术的加速融合中,引领整个国内贸易融资领域的转型。根据发展趋势,笔者预测,未来国内信用证的演变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融入,即国内信用证自身的交易规则融入到整个区块链金融体系中。上文提及,区块链技术将深刻改变金融中介的职能。国内信用证就其本质而言,亦是金融中介的一种形式,国内交易双方通过国内信用证作为金融中介,以银行信用为主导,调整交易规则、明晰各方权利义务,并由银行增信进行保障,使得交易顺利执行。区块链背景下,“去中心化”成为大趋势,智能合约和物联网技术能够极大地保证交易按照双方的预想进行流转,国内信用证将逐渐失去其作为金融中介的地位,但其中精髓部分将会在新的交易系统中进行保留,包括为卖方预先设定得到交易款的条件、单据化审核原则、交易风险多方参与及转让、收付款融资安排等。值得一提的是,演变后的国内贸易,社会各方均可承担现有银行的角色,银行的中介性质逐渐蜕化,最终成为服务提供方,为交易各方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国内贸易综合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是创造,即通过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形成国内统一的物权金融市场。信用证的内核即对物权的控制,上文提及,传统国内信用证业务对物权无法控制,而通过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随着国内信用证业务的演化发展,银行虽然失去了金融中介的地位,但可以运用在国内贸易领域的多年经验,抓住国内贸易中物权这一关键环节,构建物权金融市场,并逐渐实现全国统一化。物权金融市场的核心是“融物”和“流转”。融物是指在控制物权基础上,由银行自行安排或引入其他方为国内贸易相关方提供融资;流转是指在债务人到期无法偿付时,由银行安排交易标的物的处置,使债权人安全退出。银行建立了物权金融市场,结合国内贸易服务提供方的角色,将在国内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
任何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都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也在塑造金融服务的未来走向。国内信用证作为银行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工具,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而不断成熟和完善,同时也因区块链技术的扩展而融化在新的国内贸易大体系中,实现自身的升华,而银行也因这一升华而使业务转型升级,塑造成为更开放和更强大的金融服务者。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杭州分行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