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资

探索上海自贸区财资管理中心建设之路

来源: 《金融&贸易》2017年第4期 作者:卢回
随着深入改革及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战略的实施,上海自贸区正在通过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政策,吸引大量跨国企业设立区域财资管理中心,以打通中国境内外资金流动性管理渠道。

自2013年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上海自贸区已历经了四年的风风雨雨,其立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加快了金融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先行先试,给国家政府、跨国集团及金融机构等多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在离岸金融、跨境业务、全球财资管理等新兴业务领域,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内容,有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区域资管中心初具雏形
跨国企业集团财资管理中心旨在为其境内外关联公司提供集约化财资管理服务,通过集中管理集团资金、统一内部调配,提升集团整体资金收益,节省融资成本,统筹管控、防范集团汇率、利率等风险,降低潜在的对冲成本。同时,财资管理中心的设立也将有效促进当地政府及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目前,上海自贸区财资管理中心体系建设已经初具雏形。
一是跨国公司积极抢滩登录。截至2017年9月末,上海自贸区新注册企业4.8万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781家,其占比从挂牌成立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近20%,实到外资167亿美元,相当于挂牌前20多年总和的两倍。跨国公司的积极入驻,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和资金调度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将中国业务和海外业务积极融合,这奠定了上海自贸区作为区域财资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海自贸区正抓住总部经济,推动自身成为全球产业及资金链条上的中心环节,快速行进在国际化、便利化和制度化综合发展的高速路上。
二是总部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一批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企业正在从中国区、大中华区总部向亚太区域总部转型升级,从业务总部向财资管理总部转型。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断创新和完善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及FT账户等利好政策,为企业全球化经营发展注入强心剂。其中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自政策发布以来至2017年9月末,上海自贸区累计有668家企业发生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资金池收支总额为8497.7亿元人民币,有效降低了跨国企业的跨境交易成本。通过资金池、集中收付、轧差净额结算等创新服务,强化了企业财资管理中心的集中管理及资金全球调配等职能。
三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快速攀升。2017年9月,英国智库最新发布的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上海的全球排名从前一期的第13位跃升为第6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亚太区域位列第四,仅次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东京,且与其他城市的分值差距在不断缩小。上海在营商环境、金融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影响力等主要指标方面,均实现稳步提升,已具备国际财资管理中心的全球服务能力及对跨国企业总部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随着深入改革及发展区域总部经济的战略实施,上海自贸区正在通过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政策,吸引大量跨国企业设立区域财资管理中心,连接中国境内和海外其他区域,以打通中国境内外资金流动性管理渠道。

与其他管理中心的比较
亚太区域多个城市都陆续出台了激励措施,吸引跨国企业建立财资管理中心。总体来看,亚太区域当前建立财资管理中心相对成熟的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正在快速崛起的有中国上海自贸区和马来西亚吉隆坡,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将亚太区域财资管理中心设立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本次将重点对比分析上海自贸区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财资管理中心建设情况(见附表)。

微信截图_20171208172345.png
一是上海自贸区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的横向比较分析。从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分细节来看,上海未来上升潜力较大。其中,在营商环境、金融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本4个指标的单项分数上,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均分列第3、4、5位;然而在影响力排名上,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分列第2和第3,上海排名第7;不过值得期待的是,在将来可能成为更加重要中心城市的评比中,上海独得97分排名榜首,新加坡得分45排名第3,中国香港得分23排名第8。
从现有财资管理中心的优惠政策来看,上海自贸区相关专项优惠政策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在企业所得税、跨境资金出入预提税等方面的成本较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都高;外汇申报和货币自由兑换正快速行进在追赶新加坡和香港的道路上;经商环境和人才储备方面水平已经接近。目前,三个地区的业务核心范围和侧重有所不同。
二是上海自贸区的SWOT纵深分析。结合新加坡、香港两地财资管理中心的实际经验和横向比较,通过SWOT分析法,简要梳理上海自贸区财资管理中心建设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Strength(优势):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步伐加快,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对外开放进程,必将吸引更多跨国企业集团进驻,鼓励更多中资企业出海经营。上海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高地、“一带一路”倡议上的桥头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在很多方面都已走在全国前列。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实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预期上海自贸区升级自贸港区域之后,更多限制将得到大松绑,或将再次取得新的突破。比如跨境本外币资金流动或更加便利自由。此外,较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而言,上海自贸区身处中国腹地,便于连通管理中国境内成员及项目,尤其对于亚太区域主要投资在中国的跨国集团,在财资管理方面将更好衔接中国及海外市场。
Weakness(劣势):据了解,上海自贸区暂未出台针对跨国企业设立财资管理中心的相关优惠政策。新加坡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金融财资中心(FTC)优惠政策,吸引跨国企业设立财资中心,2005年进一步加大了政策的优惠力度。中国香港在2016年的6月和9月,分别出台税务修订条例和指引企业财资活动的税务处理等相关规定,为企业设立财资管理中心提供税务优惠。此外,在本外币资金出入境和外汇交易方面,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都没有限制,可自由操作,且跨境多币种实体资金池、名义资金池等各类财资管理产品种类丰富,跨国企业全球资金流动性管理更加便捷。
Opportunity(机遇):今年以来,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资增长,国务院连续出台国发〔2017〕5号文和39号文,从简政放权、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加强财税支持、加强人才引进、优化营商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做了总体性指导,同时伴随上海自贸港区政策的推进以及总部经济良性循环战略的实施,跨国企业对财务集中管理的需求会逐步释放,这将进一步夯实上海自贸区财资管理中心优惠政策的理论基础。
Threats(挑战):建立稳定可执行的财资管理制度,对自贸区要求较高,亚太区域财资管理中心建设涉及金融、财资、税务、外汇等多方面的交融配合,需要多部门及专业人士的统筹协调。一方面,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财资管理中心运营经验丰富,且已获得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其他城市竞争激烈,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日本东京都已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措施,吸引企业设立财资管理中心。此外,新出台的财资管理中心相关政策,还需加强宣传和专业解读,并需要时间传导到各跨国经营企业集团之中。

相关建议
当前,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稳步提升,与伦敦、纽约、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同时,上海自贸区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力度,跨国公司注册数量快速攀升。笔者认为,上海自贸区成为新兴的亚太区域财资管理中心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
一是进一步完善跨国集团全球财资管理服务。通过上海自贸区对跨国集团在区内设立财资管理中心优惠政策的“先行先试”,挖掘跨国集团全球资金集中管理的业务需求及痛点,深化金融改革服务。进一步提升上海自贸区跨境资金出入的便利性,在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基础上,尝试放开自贸区内企业财资管理中心与新加坡、中国香港两地的成员公司资金互联互通的模式,形成沪港新亚太财资管理生态圈;进一步简化业务操作流程,设计高效精简的企业财资管理中心流程,便利跨境资金池业务申请及后续运营管理;加强财税支持,进一步推出企业财资管理中心相关业务所得税、预提税及外派员工收入所得税等的优惠政策。
二是进一步发挥国际性银行的全球联动作用。当前,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样板案例层出不穷,多家中外资银行均在市场推广、系统建设、客户服务等方面传导并落实各项区内优惠政策。尤其是国际性银行,借助其全球化的服务网络,紧密连接跨国集团的总部及境内外成员公司,因其熟悉企业全球财资管理需求,可以专业解读并及时传导上海自贸区相关政策细节到全球主要财资管理中心城市的分行,成为政企两端信息互通的桥梁。今后,要进一步促进国际性银行推广上海自贸区财资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在实现多方共赢的同时,吸引更多优质中外资跨国集团。
三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人才的招募和培养。在上海自贸区建立财资管理中心,开展亚太区域乃至全球成员公司的财资集中管理服务,人才是根本。因此,需要进一步招募和培养具备全球财资管理专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需了解中国国情政策,熟悉国际主流国家地区的监管要求,能够熟练运用中英双语工作,并可以进行多文化沟通交流等,打造全球财资管理的专业朋友圈,营造浓厚的财资业务氛围,切实提升跨国企业集团的财资管理水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