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

跨境人民币业务新破局

来源: 《金融&贸易》2017年第4期 作者:王志毅
十九大之后,跨境人民币必将在新的经营格局中大有作为,商业银行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

十九大之后,自贸区建设与自由贸易港等改革再次提上议程,再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种种迹象都预示着跨境人民币业务或将迎来新破局。

整体发展特点
特点一:中资银行海外分行和境内银行是跨境人民币清算的中流砥柱
如中国银行(香港)被中央人民银行授权成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境外清算行,代理行使部分央行职能,为境外参加行开立账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的清算业务;而国内的中资银行也可作为代理行,为境外参加行开立同业往来账户,签署《跨境人民币清算协议》,为其提供跨境人民币清算服务。在跨境人民币试点初期,上述两种模式依然沿用国内的大额支付系统进行清算,如今已逐步启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延长服务时间,对标国际通行报文标准,在国际化和安全性上更胜一筹。
特点二:简化流程、便利收支
目前,直接投资项下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已可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而逐步开放的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取消审批制度和额度限制,2017年,政府为推动内地和中国香港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推出了“债券通”。此外,沪港通、RQDII、RQFII、熊猫债也都陆续发布了细则。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大幅简化了跨境人民币的结算要求,银行可在满足展业三原则的基础上,仅凭《跨境人民币结算收/付款说明》就直接为客户办理跨境结算,极大提升了人民币跨境收付的便利性。另外,个人亦可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特点三:业务进入放缓阶段
中国银行公布的“跨境人民币指数”(BOC Cross-border RMB Index,CRI)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该指数显示了人民币跨境流转使用的活跃程度,从试点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到2015年之后的放缓,再到最近有所回暖。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2015年年末达到最高峰后便逐步减少,2017年每月的结算量可能比2014年更低。
但根据SWIFT统计,即使在人民币国际化放缓的阶段,截至2017年9月,人民币支付金额占全球支付金额的1.85%,仍为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

发展注重合规
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合规经营一直是题中应有之意,特别是在业务回暖之时,银行更应该注意业务创新不能脱离相应的轨道。
理论上来说,国内企业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有诸多好处,签署以人民币计价的合同,在整个备货、生产、销售环节都不用再担心汇率敞口的问题,无需考虑汇率波动,承担锁汇成本。但现实中,美元仍然是世界通用的计价货币,在份额上长期排名全球第一,占比为39.79%(2017年9月)。在国际贸易中要求以人民币计价的情况多发生在两个中资背景的交易对手中,如果其中一方是外方,通常需要中方具备非常强势的地位才有可能采用人民币结算,因为对于外方来讲,人民币是风险资产,使用人民币结算相当于把汇率风险由中方转移给了外方。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仅仅满足市场需求,而忽略了经营的合规风险。本文以银行办理中的常见业务为例,进行说明。
业务一:转币种汇出汇款
当境内汇率高于境外汇率时,有些银行为满足进口付汇企业需求,办理“内结外购”的付汇模式,将一笔普通的外汇汇款业务转换成“境内结汇+跨境人民币汇款+境外购汇”。对企业来讲,由于境内结汇汇率价格优于境外购汇价格,办理转币种汇出汇款可以额外获得汇兑上的收益,由境外银行收到人民币后进行购汇,然后转付给实际收款人;而对银行来讲,则将原先一笔单纯的外币付汇转换成两笔结售汇业务再加一笔跨境人民币汇款。
在《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1〕145号)文件中,中国人民银行曾明确禁止此类不落地的购汇业务,其原因可能是担心企业用这种跨境人民币的方式规避国内的外汇管理,这一规定也与FT账户二线只能划转人民币的要求类似。
在现实中,大多数银行均会提供此类产品,因为境外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更难以被监控。此种操作模式实质是变相将外币的结算转换成了人民币的结算,但并未增加离岸人民币存款。
业务二:人民币出口贸易融资
当企业在国内有融资需求,恰好又具备出口贸易背景的情况下,银行向企业推荐办理出口项下的人民币贸易融资,其资金来源于境外银行。在境外资金成本低于境内的情况下,此类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由于现实中很难找到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订单,所以银行往往仅要求企业单方面出具情况说明,同意合同可以人民币结算,在整个贸易融资的信贷审批中更多的是形式审核,借用出口贸易融资的名义从境外获取资金,无需占用企业或银行的外债额度,其实质相当于为企业发放了一笔低成本的流动资金贷款。在这个过程中,贸易融资款汇入境内以及到期融资本息的还款汇出便形成了两笔跨境人民币结算量。
实务中贸易融资之所以有别于流动资金贷款,主要在于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银行在审核过程中应当更多关注贸易项下的第一还款来源,应考虑到未来实际收汇币种和融资币种不同而带来的汇率风险,原则上对于错币种融资需要谨慎办理。
业务三:转口贸易
通过转口贸易资金反复往返于境内外进行套利,极大地扩张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而之所以能够这样操作,主要是因为境内外两个市场的割裂造成的资金成本差异,而银行或者企业单方面都无法完成此类套利交易,因此银企双方一拍即合,银行提供结算和融资渠道,企业提供保证金存款和贸易背景,双方共同赚取境内外利差,收益共享。
但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一些资金开始假借经常项目的名义出境,这类转口贸易因其真实性审核难以判断,容易成为非法资本外流的通道,因此,银行在办理此类业务时应当从严审核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是境内与境外(或其他经济体)之间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根据SWIFT 2017年7月的数据,中国香港在整个离岸人民币业务市场份额中占到了76%,遥遥领先于第二位的英国。而要实现真正的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就要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计价货币,吸引更多的国家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而不仅是香港与内地的贸易结算。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要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重点推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境外投资。结合这些信号,跨境人民币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作为,商业银行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
突破口一:结算服务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诸多国家的当地货币币值不稳定,中国企业与当地开展合作如果能够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则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跨境人民币的清算完全掌握在中国央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之中,不易出现因受他国制裁资金被拦截或者账户被冻结的风险事件。对国内企业来说,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符合其操作习惯,同时也节约了汇兑和结算成本。而商业银行能够为企业的境外分公司开设OSA/NRA/FTN等非居民账户,不出国门就能为境外分公司提供结算、结售汇和融资等金融服务。
突破口二:融资服务
鉴于“一带一路”倡议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中资银行可为本国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通过人民币贸易融资、并购贷款、内保外贷、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及银团贷款等多种产品组合满足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需求。
例如,在当地国家既缺钱,又缺建设人才的情况下,可由我国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中信保共同组成国家队提供“上门服务”,以出口买方信贷融资的模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由我国工程承包商与当地政府或进口商签署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务合同(等值于XX美元的人民币金额),中信保提供出口买方信贷保险保障贷款损失,融资银行根据进口商通知直接支付合同款项给我国工程承包商。
该模式下,相当于中资银行为当地借款人提供了一笔人民币贷款,借款人将该笔贷款用于支付我国承包商,这样对我国承包商来说就不存在汇率敞口。之后,当地的进口商可向中国出口原油、矿产等资源类商品,同样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此获得人民币收入用来归还该笔人民币贷款。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闭环,当地进口商收支均使用人民币,也不用再担心未来人民币对该国货币汇率波动的风险。
突破口三:投资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将会涉及诸多国家的政府审批、商务谈判和法律风险,这时,我国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作为在当地深耕多年的中资海外分行,熟悉当地的政治、商业环境和文化习惯,海外分行能够作为一带一路项目推进的大本营,甚至可以成为项目的牵头方,在提供清算与融资的同时,还承担了部分“投资顾问”职能。由企业、银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共同组成专业团队设计交易方案、签署协议文本,能够最大程度规避项目风险,促使交易的达成。
国际化团队的专业能力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在承揽大型国际项目工程的过程中,我国大量的专业人才就好比是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其专业的表现虽没有拿到奖牌,却能够收获世界各国对于我国的信任,从“信国家”进而演变成“信人民币”。
“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双赢”思维开展的国际合作,我国输出劳务和设备帮助当地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获得当地国认可的同时人民币也能够逐步被认同和接受。
微信截图_20171208174111.png

微信截图_20171208174132.png

作者单位:金融监管研究院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