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迈入新通途

发布:2016-01-15 14:17 来源: 《中国外汇》金融&贸易2015年第4期 作者:滕琳惠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一路突飞猛进,人民币在贸易和资本项下各个领域也是全面突破和发展。据SWIFT的统计,2015年第二季度,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

 

2015年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通知》将相关申请程序简化为备案制,取消了对上述机构的额度限制,投资范围从现券扩展至债券回购、债券借贷、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交易。

2015年8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此后人民币汇率波幅明显上升,人民币在岸、离岸汇差进一步收窄。

2015年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便利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通知》(银发〔2015〕279号),大幅降低业务准入门槛,调高资金净流入上限,进一步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

2015年10月8日,酝酿两年之久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成功上线运行。CIPS为跨境人民币清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填补了我国在跨境支付系统领域的空白。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一路突飞猛进,人民币在贸易和资本项下各个领域也是全面突破和发展。据SWIFT的统计,2015年第二季度,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和第六大国际银行间贷款货币的地位。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付货币中排名第二。11月30日IMF执董会批准将人民币纳入SDR,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又一SDR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迈入新的阶段。

跨境人民币稳步推进

第一,人民币跨境使用已初具规模。从2009年开始,以贸易和投资结算为基础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人民币已不仅是中国跨境收支的第二大货币,而且成为全球名列前茅的支付货币。流通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有效提振了全球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信心。中国银行在2015年度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调研中发现,73%的受访企业认为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其中44%的企业将人民币视同未来与美元和欧元同等重要的货币;72%的境外企业计划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比例,较2014年的调查结果有显著提升。调查对象还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全球贸易地位、“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倡议等人民币国际化相关带动因素表示充分认同(见图1)。

1.15.1.png

第二,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扩大。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伦敦等离岸市场已经形成以支付结算为基础、拥有覆盖人民币外汇交易、拆借、存贷款、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多层次市场格局。调研发现,人民币跨境支付在亚洲传统人民币流通区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大陆地区与美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过人民币收付的企业占比也上升较快,人民币在全球的流通范围更为分散化。而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使用也更为广泛,41%的境外受访企业反馈,曾将人民币用于与我国大陆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支付结算(见图2)。

1.15.2.png

第三,企业跨境人民币实施策略更灵活。过去的几年,人民币汇率稳定升值,我国境内外利率存在差异。2015年以来,特别是“8·11”人民币汇率改革推出后,人民币汇率波幅明显上升,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推进又缩小了境外利率差异。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企业也对人民币的使用策略做出了调整。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企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能更为成熟地应对,约有64%的境外企业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贬值没有实质性影响人民币的使用意愿,这一比例较2014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人民币利率的下行,降低了融资成本,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融资的企业较去年上升2个百分点(见图3)。

1.15.3.png

第四,自贸区的设立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四个已设自贸区,在减少资金跨境流通限制、支持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开展了创新探索。调查结果显示,自贸区企业在使用人民币国际化产品时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体现在自贸区企业对人民币全球现金管理、跨境贷款的使用分别高出非自贸区企业9个和6个百分点,而这些领域恰恰代表了未来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拓展方向(见图4)。

1.15.4.png

第五,“一带一路”建设潜在意义重大。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将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一带一路”也将推进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使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对人民币的态度更为积极,超过八成企业打算使用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水平,较境外企业总体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反馈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得相关金融服务的“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比例则较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未来具备较大发展潜力(见图5)。

1.15.5.png

第六,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发挥仍然有限。货币国际化的核心是推动其在国际交易中的计价,进而派生出货币的结算支付和财富储备功能。从银行服务全球企业的实践中看,一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往往采取“美元计价、人民币结算”的模式,此次调研中企业也反馈了类似的现象,特别是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等要素市场交易中的计价能力不足,说明与美元等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未来之展望

下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创新政策驱动。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包括扩大跨国企业人民币资金跨境集中运营,放开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发行“熊猫债”,支持境外央行和国际组织等投资境内资本市场等一系列举措。未来,预计在 “深港通”、“沪伦通”等机制创新推动各类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打通个人跨境投资渠道(即QDII2)等方面将有更多政策空间,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的政策将继续成为拓展人民币全球流通的驱动力。

二是经贸合作依托。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商贸物流、基础建设、投资融资、人员往来等多方面加深合作,并且在与这些国家进行双边贸易、项目投资、跨境贷款等经贸活动中推动人民币的更多使用。

三是金融市场深化。目前人民币已经具备国际货币的基础,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理想。预计下一阶段,政策推进的主要方向将集中在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培育多层次的人民币金融市场,促进衍生品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平稳、长久发展奠定市场基础,也为企业等主体提供更丰富的金融工具。

四是货币功能拓展。从最近几个月国际市场的情况看,人民币兑美元出现贬值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不再盯住美元,而是跟着人民币贬值,说明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锚货币”的职能;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额、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等已经满足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要求。此次人民币纳入SDR篮子,人民币将被更多的全球投资者和各国央行所持有,国际货币功能将进一步显现。

五是企业需求引领。前期,企业的支付结算、投资融资需求直接促成了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的提升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壮大。下一阶段,企业对人民币避险保值、投资理财及全球资金集中运营的迫切需求,将继续促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贸易金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