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压力与转机并存

发布:2015-03-12 09:55 来源: 中国外汇《金融&贸易》2015年第1期 作者:连平
2015年中国经济的压力与转机并存,需要保持定力、审时度势,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两位数高增速的粗放发展模式将成为历史。市场化改革将推动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维持在中高速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持续得到提升。但就2015年而言,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依然较多;中国经济的压力与转机并存,需要保持定力、审时度势,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面临的主要风险

2015年,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依然较多。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投资增速再下台阶以及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将是影响2015年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而短期风险和深层次风险的叠加将使2015年经济运行继续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

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短期性风险是:美国货币政策逐步转向收紧和卢布危机有可能形成资本阶段性较大规模地流出我国的压力;房地产投资持续低位运行将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负面因素之一;随着往年投资建设项目陆续竣工,新开工的项目有限,导致投资增长动能减弱;PPI已经连续34个月负增长,工业领域通缩压力持续,抑制了制造业发展;经济下行中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下降,金融支持力度有可能减弱,导致资金环境有可能延续紧张态势,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经济增长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压力持续,化解产能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的意愿偏弱;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时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增大,而工业领域的贡献在减弱,导致经济潜在增长动力下降;改革开放红利和人口红利大幅减弱,预计在2015~2016年间,我国15~64岁的劳动人口增长率将由正转负,从而使得就业人数也可能开始转向负增长。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态势会迅速改变,要素成本上升将导致以往粗放式增长难以维持,我国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的收益将会缩减。

存在的有利因素

中国经济虽然面临诸多风险,但经济运行的压力与转机并存,未来,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将有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转机。

一是稳增长政策仍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铁路、机场、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的陆续出台,基建投资将继续回升,从而有助于投资增速的企稳。二是2015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有望触底,下半年有可能企稳,从而提振投资与消费。政策松绑有助于逐步改变房地产投资的下行趋势,并有可能于2015年下半年出现回升,进而推高整体投资增长,多项措施的出台有助于稳定住房消费,将刺激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三是国际环境改善,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明朗,中国与东盟、俄罗斯经贸往来加深,亚太经济体加强互联互通,从而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四是油价低位徘徊,生产及消费成本下降。国际原油价格处于下行通道,一方面给中国企业带来福利,生产成本降低支持产出增长;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燃油及汽车相关领域的消费。五是改革和有关政策将有助于推动股市回暖,促进消费增长。资本市场改革推进、沪港通的启动,以及此前的降息和对政策宽松的预期都有可能推动2015年股市继续回暖,带来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对消费增长带来需求并提供资金来源。六是不对称降息有助于推动2015年银行贷款利率、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以及非银行融资价格普遍走低,从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升企业开展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

以上六个方面因素再加上积极的、力度不断加大的财政政策和稳中偏松的货币政策的支持,有可能使2015年的经济运行触底企稳并成为未来中高速平稳增长的起点。预计2015年GDP增速可能为7.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M2增长12%~13%左右;CPI有可能在1.6%左右;大宗商品及上游原材料价格走低,PPI仍将维持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在14%左右,消费增长11.8%左右,出口为7%左右的中速增长。

QQ截图20150312095834.jpg

 

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支出进度,落实结构性减税举措。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要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加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结合新预算法的实施,督促预算使用进度,改变年末突击式花钱的财政支持模式,改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支持能力和平衡作用。落实结构性减税、推进税制改革等多措并举,继续加大对居民消费、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性产业规划,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基建投资对冲制造业去产能、房地产投资低增速的负面影响。

二是货币政策要提升前瞻性和灵活性,基准利率保持基本稳定。货币政策在保持稳中偏松的总体格局下,重点是充分利用创新型工具加强对流动性的主动调节,进一步加大定向支持力度,确保贷款和社会融资保持适应经济运行需要的合理增长,继续促进融资成本下降。在继续使用价格型工具的同时,特定时候配合使用数量型工具,可以考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补足基础货币缺口,配合存贷比监管方式可能发生的调整;在美国可能加息和资本出现加快流出新兴经济体的国际环境下,基准利率应当保持基本稳定,积极采取其他手段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积极促改革和调结构,谨慎推进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对前期已出台的各类政策加快实施步伐,促其尽快发挥效力。要坚持不懈地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等。视内外部经济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各项金融改革,促进改革红利尽快释放,以改革创新来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在资本流出存在阶段性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开放步伐应当谨慎。

四是平稳过渡,审慎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现阶段,地方政府融资带动的投资需求对稳增长仍有重要作用,建议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积极稳妥扩大地方政府发债规模的同时,对存量债务的处理采取渐进有序的策略。在发债规模没有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允许地方政府继续以其他方式合理适度举债。鉴于较之其他融资方式,信贷融资相对较为规范、透明,可以考虑在过渡期间适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逐步、有序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性债务融资功能,对债务管理良好、运作较为规范的融资平台适度予以信贷支持,保持其融资合理、适度增长。

五是适应形势发展,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截至2014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达到1.16%,2015年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建议从两方面入手解决存量不良贷款的处置问题。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兼并破产、债务重组、股权收购、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在损失可控的前提下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加快资金周转。适当降低拨贷比的监管要求,同时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商业银行运用拨备资源加大核销力度,盘活信贷资源。

六是进一步优化监管机制,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受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脱媒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存款增速放慢是大趋势。建议对相关监管和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充分释放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以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经济增长。首先,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对存贷比安全线的设置以及纳入存款计算的范围做适当的调整,释放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其次,通过调整实施新资本协议过渡期的安排、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等方式缓解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优化资本结构;最后,通过加强窗口指导和优化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等手段做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保持信贷合理增长。

 

作者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