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来源: 《中国外汇》2024年第14期 作者:涂永红 李胜男 王一森 编辑:白琳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建设金融强国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要着力推进制度型开放,提高我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确保风险防控能力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进程的适配与平衡。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但必须以我为主,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动高水平开放、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水平开放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要把握好对外开放的节奏和力度,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强化与高水平开放和金融强国目标相匹配的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强国。

 

深刻理解高水平开放与金融强国建设的辩证关系

金融强国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国际金融地位强,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及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和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二是自身金融功能强,具有更高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以上两个维度相辅相成,都需要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支撑和推动。

高水平开放是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17世纪的荷兰、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以及20世纪以来的美国在其强国崛起过程中,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撑,且其金融地位演进与经济金融对外开放进程具有相互促进的特征。历史经验证明,金融强国必然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金融强国的实现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经济金融开放是提升国际金融竞争力、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通过金融对外开放可以增强国际资本的流动性,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进而能够深度影响和参与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标准,提高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高水平开放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高水平开放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催化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有序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吸引更多优质外资,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推动形成更有活力、更有韧性、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

 

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目标 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然是建设金融强国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要着力推进制度型金融开放,通过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升经贸便利化程度,提高我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着力推进制度型金融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以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机制作为支撑,制度型开放的关键是要在交易机制、监管规则、市场准入、产品标准等方面实现国际接轨甚至参与引领规则制定,以实现金融市场更加全面、系统、稳定的开放。

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的市场障碍逐步拆除,包括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外资机构和业务准入条件、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等,金融领域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接下来,要深入推进金融市场的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推动国内金融规则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接轨,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探索对外资机构的差异化监管,优化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政策安排,为在华外资机构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使其更加全面、深入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形成系统性、制度型的开放局面。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是金融的根基,强大的主权货币是金融强国的基石,人民币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将成为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支付结算等基础制度安排,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稳中有进。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人民币自2023年11月超过日元以来,截至2024年6月末,已连续8个月保持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地位。尽管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获得显著提升,但与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未来一段时期,要继续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性政策,提高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完善离岸流动性供给机制,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流动性,支持境外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深化货币合作,在双边本币结算、双边本币互换方面积极发挥人民币作用,畅通人民币全球循环。

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强国要有与之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支撑。纵观历史,金融强国的兴衰演变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更替交织呼应。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会产生强大的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效应,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近年来,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较大成就,香港和上海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上海通过在金融改革、扩大开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先行先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机构和基础设施,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成为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新优势。未来要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进一步发挥香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作用,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配置效率,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推进高水平开放须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推进高水平开放与金融强国建设须稳妥有序,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加强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研判应对,防范金融开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金融危机传染等风险,确保风险防控能力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进程的适配与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增加、国内金融市场与全球市场联系愈加紧密,我国金融市场对海外金融风险敞口增加,全球流动性冲击和金融市场波动更加容易对国内市场产生溢出影响,跨境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提升。为此,要加强风险研判,密切关注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做好风险处置预案,备足备好政策工具箱,严防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带来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机制,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引发的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引导企业秉持汇率风险中性理念进行套期保值,进一步提高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多管齐下防控汇率风险。同时,进一步扩大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提高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承受能力。更好发挥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作用,完善在岸人民币汇率与离岸人民币汇率的联动机制,保持适当的汇率弹性,调节“股票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额度,有效管理汇率超调风险。

防范全球金融风险传染共振

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某一经济体金融机构的风险事件或某类风险压力极易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形成传导效应,处理不妥则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2023年的美国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爆雷事件,均暴露出当前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全球金融风险传染之快之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溢出影响也在提升。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愈发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更要稳慎把握金融双向开放的节奏和力度,持续提升更高水平开放下应对市场过度波动和有效管控风险的能力,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在系统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争取金融开放效益最大化。

一是要持续完善金融监管。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建好各类“防火墙”,消除监管盲区,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力,确保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行为的有效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沟通合作,共同制定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提高全球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三是金融机构要着力提升自身风险防控水平。国际化经营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跨境业务,防范集中度风险,加强对跨境交易、资本流动、汇率波动等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制定跨境风险应急预案,确保在跨境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加以应对。

防范跨境支付和数据流动风险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随着金融数字化和线上支付的发展,国际金融和贸易活动对跨境支付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数据跨境流动越发频繁,支付安全、数据安全不仅影响经济金融稳定,更事关国家安全大局。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与其盟友将俄罗斯几家主要银行踢出SWIFT,对俄罗斯施加金融制裁,意图将其排除于国际贸易体系之外,直接削弱了俄罗斯的跨境支付能力。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有来自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的1544家参与者,对于支持人民币跨境使用、防范人民币跨境支付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CIPS的推广使用范围、运行效率等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要有序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降低支付成本和支付时间,提高人民币清算结算安全性和效率。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和使用有助于提升跨境支付的安全性,并且有效解决跨境支付存在的速度慢、成本高等痛点。数字人民币的交易信息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特性能够实现点对点的信息流传输,避免信息被篡改或删除,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在国际支付体系的应用区域与范围。同时,央行数字货币(CBDC)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可以减少跨境交易结算对SWIFT的依赖,打造更加安全包容的跨境支付新体系。

 

作者涂永红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李胜男单位:中国光大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作者王一森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