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电力项目海外融资创新启示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0期 作者:李铮 党森锋 编辑:王亚亚
电力企业可在共同出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合理的项目融资结构,将具有不同风险偏好和回报要求的投资者与项目需求匹配起来,以吸引更广泛的机构投资。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力需求旺盛。推动电力项目的落地发展,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但是电力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依靠传统融资模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国某央企下属H公司创新澳大利亚新能源W电站融资模式,在探索多元融资方式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通过对该项目融资模式的剖析,为中资电力企业后续“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探索提供借鉴。

案例概要

W电站项目是由我国某央企下属H公司作为发起人,通过长期考察、多方筛选后,在澳大利亚市场确定的“准绿地”投资项目。H公司从当地具有一定实力的合作伙伴G处购买了为W项目专门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即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80%的股权,并与合作伙伴G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持有该项目。

澳大利亚电力交易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发电、销售、输送、配电等各个环节相互独立,并基本形成了竞价上网、实时交易的电力交易机制。W项目电力销售采用电力现货交易和长期绿证交易机制(指专为绿色证书进行买卖而营造市场的制度,是保证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有效贯彻的配套措施,通过市场机制和鼓励政策有机结合,用较低的履行成本来完成政府规定的配额),一方面通过现货交易市场消纳该项目所发出的所有电量;另一方面,通过与项目所在州最大的售电商签署长期绿证销售合同进行绿证出售,在适应主流电力交易市场的同时,为项目提供稳定收益,以增强项目的可融资性。W项目新颖的售电模式为融资模式创新创造了重要条件。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