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或放慢

发布:2013-09-13 16:13 来源: 《中国外汇》2013年17期
未来由市场力量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可能会有所放慢。对下一步政策的最大挑战,可能在于如何才能培育出新一轮的国际化发展动力...
自2009年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快速扩大,并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中国的香港、台湾,以及伦敦和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共同推动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从近期发展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人民币利率、汇率自由化及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密切相关,不会一蹴而就;而未来的10~20年,与中国经济地位相符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应当会有进一步的大幅提升。在中国金融改革各项议程未完成之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会以稳为主、从易到难。本文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加以概述,并对未来的政策挑战与对策进行探讨。
 
总体情况喜人
 
观察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直观方法是编制指数。英国渣打银行从人民币存款、点心债和存款证、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付款、外汇市场交易等四个指标出发,编制的人民币环球指数(RGI),以2010年12月为基数100,到2013年6月已升至1050。中国人民大学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则显示,2010年年初、2011年年末和2012年年末分别为0.02%、0.45%和0.87%。此外,还可参照环球金融电信协会(SWIFT)基于国际金融机构间的跨境人民币支付规模进行判断。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见表1、表2),笔者对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判断如下:
 
第一,自2008年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显著进展,在跨境投资与贸易结算、存贷款、外汇市场交易、离岸人民币债券、股票和衍生品市场中的使用,均取得重要突破,综合使用程度已是2008年年末的10倍以上。
 
第二,政府的推动政策与市场的需求力量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2011年年底到2012年上半年,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海外人民币存款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出现一定的放缓。但随着2013年以来人民币加快升值,市场又集聚起新的发展动能。
 
第三,地域分布上仍以亚太地区为核心,特别是我国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在发达国家中,英国伦敦发挥了外汇交易市场的优势,起到巨大的补充作用。不过,在以伦敦等地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上,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体经济基础和政策的支持,市场资金池积累仍较缓慢,迫切需要新的推动力量。
 
第四,从功能分类看,人民币国际化并没有严格按照“先周边、区域后全球化”,“先计价、结算后储备”的所谓“三步走”的顺序发展,而是形成了多个地区、多种功能的同步推进,并遵循了从易到难、市场主导、政策推进的总体原则。这充分凸显了中国实体经济迅速上升,市场需求力量快速释放的现实。实践的发展往往超过理论的预期。
 
biao1.jpg
 
biao2.jpg
 
 
 
跨境人民币结算快速发展
 
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是人民币向国际支付货币、储备货币迈进的基础环节。早在2004年,人民币就开始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零星使用,特别是香港地区允许银行开展个人人民币业务。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启动,到2011年8月扩大到全国和境外所有地区。2011年1月,中国允许境内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0月,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对境内直接投资。上述政策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中的使用迅速发展:2012年,内地银行业办理的跨境人民币货物贸易结算2.06万亿元,占货物贸易总额的8.4%;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8752亿元,占服务贸易结算总额的29.4%;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人民币结算规模为2840亿元,占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3.8%。
 
2013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步伐继续快速发展:境内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贸易结算量达到2.04万亿元,直接投资结算量达到1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2%和66.1%。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量1.36万亿元,占同期货物贸易总额的10.9%,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按照这一增速,预计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中将有20%以上使用人民币结算。
 
仅就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看,目前在亚太地区之外的国际金融中心尚不具备优势。中美虽然贸易规模大,但由于美方的戒心和市场惯于使用美元等原因,人民币结算量并不大。在伦敦,一方面,因中英两国贸易与投资往来的规模相对不大,且企业使用美元等其他主要国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的惯性较大;另一方面,伦敦在发展离岸市场上并未建立独立的清算机制,而是继续使用香港的清算基础设施,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的使用。
 
人民币外汇交易大幅增长
 
外汇交易包括即期、远期及期权、期货、互换等各类衍生品交易,是个人和机构基于国际支付、流动性管理和各类风险管理需求的重要金融活动。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量是衡量其国际性支付、借贷融资、风险规避等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
 
中国外汇市场最早在1994年建立,最初引入的交易货币对是人民币/美元和人民币/港元。当时,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汇率波动幅度小、金融产品缺乏等原因,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在全球的占比较小,直到2007年仅为0.5%。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外汇交易开始活跃起来。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次的全球性调查数据,2010年4月,人民币日均外汇交易量(即期加上远期交易)在全球的占比提高到0.9%。
 
笔者估计,目前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的占比已接近2%。其一,根据伦敦金融城调查数据,2012年,伦敦可交割的人民币外汇交易量较上年大幅攀升2.03倍,且伦敦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占全球(除香港外)的比例在50%左右。其二,根据SWIFT报告,2013年6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从2012年1月底的0.25%上升到0.87%,攀升达三倍以上。其三,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数据,目前人民币日均外汇交易量为50亿美元左右,超过伦敦。
 
人民币的离岸借贷日趋活跃
 
目前,人民币作为投融资目标的国际货币功能,已经可以通过跨境银行借贷、点心债和发行股票等多种渠道实现。截至2013年上半年,人民币离岸借贷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离岸人民币市场覆盖地域进一步扩展。2012年,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香港和伦敦,特别是香港,仍然是人民币国际债券的主要发行地;伦敦则凭借全球外汇交易中心的优势,迅速取得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2013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但欧元区国家也出现新的进展。
 
第二,离岸人民币融资业务仍集中在存贷款产品与固定收益市场。受到内地资本账户管制等方面的限制,离岸人民币的融资业务主要是存贷款产品与“存款证(CD)”和“点心债”等固定收益产品。当前,境外人民币存款的总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规模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债券规模接近3000亿元,已成为投资者与企业客户广为关注的重要市场。 
 
第三,香港在离岸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他中心竞争激烈。目前,香港不论是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存款和贷款等传统业务,还是在人民币债券与各类金融产品创新上,都居于主导地位。伦敦凭借在外汇交易方面的优势以及与香港的密切合作,2012年在人民币总体支付规模上已超过新加坡,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中心。但是,从2013年以来的发展态势看,欧元区国家以及亚太地区的新加坡和台湾,未来都有可能会挑战伦敦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职能取得突破
 
目前,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几个储备货币,2012年年末占全球可识别储备货币的比例分别为61.9%、23.9%、4.0%和3.9%。尽管如此,根据我们的推算,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第一,根据IMF的统计资料,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尚未推进以前,上述主要储备货币之外的其他币种货币,占全球储备货币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5%~2.0%之间,变化不大;但2008年以后,这些币种的货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至2012年年末已达到6.1%。其中加元、澳元和新兴市场货币占比继续上升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新兴市场货币中,唯有人民币汇率稳定,最具有竞争力。 
 
第二,自2008年以来,已经有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泰国、尼日利亚、智利等新兴市场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陆续宣称,将会把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货币。
 
第三,中国财政部已在香港发行多笔人民币点心债,其中相当部分点心债发行对象是外国中央银行。此类投资行为应可视为其已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
 
未来的挑战与建议
 
基于上述对人民币国际化最新进展的事实,以及主要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角色定位,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讲,境外市场对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和动力,来自于从中所获得的利益。这主要包括人民币升值的溢价、汇兑转换成本的降低,以及在管理汇率波动风险和减少融资成本等方面的收益。这与中国经济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政策管制的不断放松有着必然的联系。不过,近期内的市场变化的趋势可能在不断导致边际收益的减少。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外贸更趋平衡,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不再强烈;另一方面,人民币流动性宽松的状态可能在发生逆转,人民币融资成本在增加。此外,美国经济复苏、美元回升以及欧债危机缓解等因素,也在降低人民币的吸引力。综上,未来由市场力量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可能会有所放慢。因此,下一步对政策的最大挑战,可能在于如何才能培育出新一轮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动力。笔者认为,以下方面可以成为重要抓手。
 
第一,减少管制、加快改革步伐,继续释放新的改革红利。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远未结束,特别是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等,依然有很大的空间。此类改革在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市场的活跃度,降低人民币融资成本,便利人民币在投资贸易中的使用等方面,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因此,监管部门若能持续提升监管水平,继续减少不必要的管制,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步伐,则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新动力、新的增长点还会涌现,市场力量必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向纵深迈进。
 
第二,降低竞争性摩擦,增加合作与互信,扩大地域的覆盖面。到目前为止,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主战场仍在亚太地区和伦敦等少数国际金融中心。而事实上,通过降低竞争性的摩擦、增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互信,人民币可以继续扩大跨境使用的覆盖面。在与中国贸易往来规模巨大、中国企业走进去最多、华人华侨众多的欧洲、北美以及非洲地区,通过增强双边政治互信,加强金融监管合作,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伦敦为例。作为离岸金融中心发源地的伦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外汇、衍生品及资本市场等的专业化、广度和深度,连接亚太及美洲的特殊时区位置,健全的法律和监管环境,强大的机构投资客户基础等方面。虽然目前伦敦已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币离岸市场,但事实上其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约束,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仍然显著低于亚太地区。这些约束因素包括:中英外交关系波折;缺乏本地独立的清算机制;中英经贸往来规模尚小,人民币资金池的积累进度较慢等。因此,未来伦敦需要全方位开展工作,争取在突破上述约束条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从这个角度看,近期中英两国央行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尤为重要,其对于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并能够给市场的发展注入必要的信心。此外,将人民币纳入英镑清算系统,或者建立独立的人民币清算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伦敦可以通过尽早建立自身的人民币业务清算机制,减少对香港清算系统的依赖,进一步充分利用市场深度、交易时区、法律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推动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
 
第三,多管齐下,增强人民币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与主要的国际货币相比,目前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仍存在稳定性不够、流动性不足的缺陷。这需要政策和市场层面通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宏观稳定性、促进金融产品创新等加以弥补。从公共部门层面讲,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与资本流动的监管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增强市场信心、便利资本流动、提高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开放度,来增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稳定性。从市场层面讲,当前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产品仍然不足,交易活跃度也需要提升,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类投融资产品、风险管理产品和贸易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营销力度。特别是要持续扩大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跨境借贷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容量,加大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使企业与居民部门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空间、利益所在和发展趋势,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交易和使用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 王家强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