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出海新坐标
发布:2013-04-23
编辑:2013-04-23
来源:
《中国外汇》王亚亚
RQFII诞生,对于香港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其创新不在于市场运作层面,而是对人民币产品的创新,坐实了人民币未来作为投资货币的产品基础...
RQFII试点政策一步步放开,基金公司在境外开展业务的信心也不断增强。作为人民币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基础生态环境的重要构建者,国内走出去的基金公司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但在“引领未来的战略蓝图”下,他们坚信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是值得的。
“香港是我们最好的启程港。通过香港这样一个法律环境和窗口来辐射未来的全球业务,对汇添富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汇添富没有把RQFII、QFII仅仅视作产品线来发展,而是看作公司未来战略重点在策划和运作。”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汇添富”)国际业务部副总监仰雪蕊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进军香港
2011年12月,RQFII试点业务正式启动,作为第一批RQFII试点基金公司,汇添富全资子公司——汇添富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下称“汇添富香港子公司”)拿到了中国证监会首个批复,跻身第一批拿到国家外汇管理局RQFII额度的试点成员单位的行列中。2012年年初,汇添富香港子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首只RQFII产品——汇添富人民币债券基金。
汇添富香港子公司是2009年5月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于2009年11月在香港注册并在2010年开年正式获得香港证监局核发的相关业务牌照。作为公司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汇添富香港子公司的使命就是负责境外投资管理和研究、与海外客户沟通并提供服务,支持母公司国际业务的开展。RQFII业务的破冰试行让汇添富香港子公司的实质业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仰雪蕊回忆一年多前的场景,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汇添富境内外的工作团队为了保证RQFII业务的顺利开展,抽调内部业务骨干成立了RQFII业务攻坚小组,负责境内外的系统设计、调试,及与托管行的磋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RQFII账户开设异常复杂:涉及境外资金的,需要在境外托管行开设账户;涉及境内资金的,需要开三个账户,一个是RQFII机构的基本账户,一个是在交易所开的基金与机构联合专用账户,还有一个就是在银行开立的基金公司本身的银行间账户。有了不同的账户之后,每个账户的审计、监管,又需要一系列的流程设计;同时,为了配合境外的法规,项目团队还要设计风控流程,并将这些流程嵌入到系统之中,融入到公司的运营流程里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汇添富人民币债券基金成为首批落港的RQFII基金产品。该产品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求,投资于以人民币计价以及人民币交收的固定收益工具、现金和股票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其中投资于固定收益工具资产占比最少为80%,投资于股票工具的资产最多为20%。截至2013年2月底,汇添富人民币债券基金的单位资金净值是10.259,基金表现折合年度为3%。2012年年底,这支基金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首届人民币业务杰出大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杰出基金业务客户服务奖”。
全新挑战
早在RQFII业务推出来之前,香港也有连接中国A股的产品,但是是通过衍生工具与境内市场挂钩的合成ETF。这类追踪内地市场回报的衍生工具被称为中国A股连接产品(CAAP)。虽然这类合成ETF深受欢迎,但CAAP却令ETF投资者需要承担CAAP发行商的信贷风险。RQFII业务的推出规避了上述风险,但也对市场主体构成了另一个层面的挑战。
RQFII运作牵涉众多复杂问题,在一个产品里面,牵涉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个地方的监管。境内有监管、登记公司、交易所和资产管理人,境外也有监管机构和资产管理人,还有托管行、估值公司、审计公司以及做市商。RQFII产品必须符合香港资产管理市场的一切运营规范。
“RQFII诞生,对于香港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其创新不在于市场运作层面,而是对人民币产品的创新,坐实了人民币未来作为投资货币的产品基础。”仰雪蕊说,RQFII试点,是对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基础生态环境的架构,其中每个角色都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这对一家“出海”的境内基金公司而言,其挑战也是全方位的。
最具技术挑战性的就是跨市场之间的协作。RQFII是新生事物,没有可供基金公司参考的操作范本,尤其是RQFII-ETF产品涉及相当多的技术细节,异常复杂。“RQFII-ETF交易是T+0的,资金到账必须马上交易,这当中涉及很多流程,一分钟都不能耽误。这需要在不同的托管行、券商、交易所、登记公司等机构之间进行信息转换和资金转换。”汇添富香港子公司借助了外部机构,如在国际业务中比较有经验的国际大型会计事务所,以及具备丰富清算经验的托管行来实现产品的落地。
其次,时机把握。香港是一个金融业非常发达的市场,本身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就比较激烈,任何新产品的市场窗口期都不会很长。鉴于RQFII尚是试点,在监管前提下,要在一定额度范围内运作,且最早对产品投资品种也有特定要求,这对于基金公司的产品发行时机和提供的种类都有影响,市场主体的参与空间也比较有限。
最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还属于后起之秀,其发展环境、法规体系等与境外资本市场都有一定差距。作为从这样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一家本土基金公司,走向香港这样一个本身就特别成熟的金融市场,也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
冷暖自知
鉴于以上种种挑战,第一批RQFII产品在香港市场的表现可谓是“叫好不叫座”,不少试点机构的RQFII额度都没有用完。受制于RQFII产品基金经理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发售渠道有限、产品具有同质化的倾向,RQFII可谓是初次露面就遭“冷遇”。
“同质化只是一个市场竞争的问题,没有办法避免。境外也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一个投资项目比较热的话,大家就会集中进行相关产品设计,这是一个自然的市场竞争,在短期内很难避免。”仰雪蕊解释说。另外,初期的试点政策中对RQFII产品的投资领域有明确的限制,也容易出现同质化。
当2012年4月RQFII第二批500亿元RQFII-ETF额度向市场释放之后,市场的反馈也是积极的。华夏、南方、易方达、嘉实等香港子公司先后推出4只RQFII-ETF,都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其中,易方达旗下的RQFII-ETF——易方达中证100A股指数ETF,发行首日即售罄;南方东英推出的新华富时A50ETF,首批50亿元和增加的20亿元人民币额度也在极短的时间内用尽。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RQFII公募基金销售已占到2012年香港市场全部公募基金销售额的10%以上。
“这充分证明了RQFII在香港资产管理业务中的作用,以及人民币产品强劲的发展势头。曾经的负面评论,我们认为过于苛刻。”这是香港证监会副行政总裁张灼华在其文章中对RQFII的评价。她认为,RQFII基金首次发售期即获约五成认购,这个成绩对于像香港这样一个可提供广泛产品选择的成熟市场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从业界来看,RQFII基金还肩负了一项非常特殊的使命,就是为香港人民币投资产品市场带来新突破。单就这方面而言,这些基金就已经非常成功了。鉴于内地经济不断增长及其市场规模庞大,香港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殷切,未来RQFII业务发展更值得期待。
未来愿景
2013年2月,华夏基金(香港)和南方基金(香港)旗下的RQFII-ETF基金纷纷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两只ETF均以预托凭证(JDR)的形式上市。具体模式而言,华夏沪深300指数ETF的日本预托证券是将在香港交易所挂牌的华夏沪深300指数ETF置于JDR指定的托管机构,JDR的信托人据此发行相对应的JDR单位,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并用日元进行买卖,使日本投资者也可以参与该香港挂牌的ETF;南方基金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产品与华夏模式类似。日本市场正在成为下一个可能的香港之外的RQFII资金募集地。
“汇添富目前有两个QDII和一个RQFII产品,从产品发行到产品运作,整体市场反馈还是非常积极的,从未来发展空间来看,全球对中国投资刚性的需求远远没有满足。此类产品有望成为未来的增长亮点。从汇添富基金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成为发展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最优秀的中国有关资产的管理人之一的发展目标,我们也一直超着这个方向努力。”仰雪蕊说到。
有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有79万亿美元的投资资金,如果按照1%的数字投资到中国,就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目前,中国GDP大致占据全球9%的份额,但是全球资产配置中国资产的占比却远低于这个数字。海外投资者(尤其是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其实很有兴趣增加中国投资,但是限于目前的政策,其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非常有限,而RQFII-ETF产品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
据仰雪蕊介绍,她所接触的一些RQFII客户其实对中国市场非常不了解,但是在他们投了RQFII产品之后,就会更想了解中国市场。汇添富的发展定位很明确,就是做中国最优秀的资产管理人,不是什么都做,而是定位服务中国的资产管理。汇添富希望将国际业务的开展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方式,搭建一个全球资金投资中国资产的优质平台并提供完备的服务和支持,成为境外资金投资中国的良好通路。如今,已有不少全球大型退休基金及机构投资者纷纷与RQFII机构商谈,并要求他们管理一部分的资金。张灼华也表示,未来RQFII业务可能是不少内地设在香港的资产管理机构业务发展的分水岭。
据了解,汇添富国际业务未来将在两个领域重点布局,一是为境外投资资本提供进入中国的途径,他们甚至希望今后到海外投资人的家门口去提供金融咨询、投资等服务;另一个就是全球有很多养老基金和主权基金正处在投资中国的早期,这类基金需要在国内寻找专业的有经验的合作伙伴,这也是汇添富国际业务未来的布局重点。
在具体的举措上,汇添富国际业务未来可能会有一系列的举措,包括与全球范围内的核心指数公司进行合作,从而推出相应的QDII产品,来帮助国内投资者分享国外优秀指数投资的收益;另外,还会继续推进QFII和RQFII的业务扩展,为海外资金投资国内搭建良好的桥梁。“目前我们依托香港子公司作为对外沟通和拓展业务的桥头堡,未来无论是以分支机构的形式还是团队的形式出现,我们希望在更多的主流资本市场上开设代表处。”仰雪蕊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