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市场:缓中有变

发布:2016-12-16 09:53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24期 作者:李真 蔡梦苑
银行理财市场的高速扩张不可持续,较大的市场体量和日益缩窄的息差都需要其放缓脚步。鉴此,应去探索其他适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诞生以来,至今已跨越了12个年头。期间经历了多个阶段,实现了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监管的完善(见附图)。面对增速放缓、收益率下行及监管的趋严,银行理财市场的高速扩张已不可持续,较大的市场体量要求其加强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日益缩窄的息差也要求其放缓脚步,去探索其他适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png

银行业月度理财资金余额(万亿元)和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全国理财信息登记系统,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回顾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现有数据,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共有45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68961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6.28万亿元。剔除通道因素,约占资产管理市场总规模的34%,是资管市场上最大的资金力量。

银行理财市场特点

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的特征体现为:规模扩张降速;预期收益率下行降速;城商行与农商行市场份额提升;理财产品期限延长;外币理财市场持续遭挤压;非保本理财仍占大半壁江山;委外需求提升;资金风险偏好提升。

2016年全年规模增速低于2015年几成定局。这其中,除了受2015年高基数的影响,也有规模绝对增量下滑的原因。此外,监管收紧也是重要因素。2016全年,监管层对金融市场的调控思路是“降杠杆、防风险”。在此思路下,三大监管体系均针对其监管范围内的资管产品出台了相应监管文件。其中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 征求意见稿》)虽未正式实施,但传递出的监管精神仍对市场有较大震动。

2016年后半年,预期收益率下行速度明显减慢,甚至出现某些时期的小幅反弹。投资者可选品种增多所导致的产品竞争压力,以及参与银行理财市场主体增多所导致的市场规模竞争压力,成为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下行的两大阻力。

城商行与农商行市场份额整体提升。尤其是《征求意见稿》下发后,其加速发行理财产品的意愿进一步提升。一般情况下,监管规则都会采取新旧两套办法,而大量的小型城商行及农商行无法满足《征求意见稿》所述综合理财业务资格,因而一些目前可以进行的理财业务届时有被中断的风险。这类银行在正式文件下发前有较强的动力加速产品发行。

理财产品期限持续延长。2016年上半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127天,比2015年末的113天延长14天;与此同时,3个月以内产品占比降低,而3个月以上产品占比均提升。根据对2016年前三季度发行产品的统计,新发理财产品的期限向6个月期集中。

银行理财委外规模再创新高。2016以来,银行理财资金对接非标的比例持续降低,转而向标准化资产发力,进一步提升了理财资金中债券投资的比例。另一方面,由于非标转标降低了对流动性资金的留存,加之2016年市场利率不断走低,持有流动性资产的机会成本增加,因而现金、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的占比有所减小,进一步腾挪了空间给债券的投资。标准化债权投资提高了对资产管理能力的要求,银行委外的需求明显提升。根据笔者测算,目前银行理财资金约16%是通过购买资管计划、定制产品等形式委外管理,总量约为4万亿元。2016年基金子公司、基金专户、券商资管的增量中,大部分来自于银行委托。

自2016年下半年起,理财资金风险偏好提升。受到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特朗普提出向传统产业回归的政策、三季度我国通胀回升、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等因素的影响,债券市场出现明显调整,债券投资收益空间较小。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回暖,股指期货基差大幅缩窄,银行理财资金开始转向权益市场、量化投资等更高风险的领域。

银行理财的负债成本

2016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负债成本呈继续下降趋势,但降速明显放缓。至2016年三季度末,3个月期理财产品市场预期收益率均值约为3.87%,预计2016年年末,将降至3.75%—3.85%。

银行理财资金成本的驱动因素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市场竞争单因素驱动。这个阶段的银行理财投向以非标为主。由于企业融资意愿较强,使理财资金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其利差空间非常大,给客户的收益率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因素。第二个阶段是以资产端驱动为主,市场竞争驱动为辅。这一阶段,银行理财的息差不断缩窄,理财收益率随着资产端投资收益率的下降而下行;而市场竞争则成为制约其下降的阻力。

前文提到,目前制约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的市场竞争因素主要有两点:投资者可选品种增多导致的产品竞争压力和参与银行理财市场的主体增多导致的市场规模竞争压力。后者短期内较难改变,形成软约束;前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形成硬约束。

举例来看,货币基金作为活期产品的代表,其相对银行理财的优势在于流动性和投资门槛;大额存单作为定期产品的代表,虽然其投资门槛比银行理财高,但其因为可转让而具备了流动性优势。这两类产品对银行理财产品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与这两类产品的利差成为理财收益率的硬约束。3个月期理财与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的利差均值约1.4%—1.6%。如果紧平衡的稳健货币政策持续,短期资金价格中枢稳定,则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也将相应维持窄幅震荡,不具备趋势性变化的基础。这将制约未来一段时间理财预期收益率的下降。

银行理财的投资收益

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仍然是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类资产。截至2016年6月,这三大类资产共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74.70%。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0.42%。而基于监管趋严以及项目难觅等原因,非标资产的比例近几年持续下降。

根据上述投资资产占比分布来测算当前的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假设所有理财产品从成立起独立进行期限匹配的投资运作),并在估算中纳入的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基金、10年期国债、5年期中票、非标类信托及委外收益基准,则估算结果(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显示:如果不考虑债券放杠杆,投资收益率约为3.94%;如果仅对利率债做1.4倍的杠杆处理,投资收益率约为3.96%;如果对利率债和信用债均做1.4倍杠杆处理,则投资收益率约为4.1%。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3.87%平均预期收益率水平,如果考虑扣除其他中间成本的话,理财资金的资产端配置压力仍较大。但该投资收益率的测算有几方面存在低估:期限错配带来的收益增强;存量高收益非标资产的存续;理财产品在统计数据报送时将非标类资产报送为债券类资产,且高估债券比例而低估非标资产比例。

基于以上考虑,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衡量理财投资收益:2016年上半年,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收益950.3亿元;按照26.28万亿元的存量规模计算,理财实现息差收益年化0.72%,加上理财的销售等成本,倒推出上半年市场平均收益率在4.5%—5.5%之间。

2017年银行理财市场展望

可能存在的风险

风险之一是委外收益兑付。2016下半年以来,已经出现某些委外机构未能实现银行委托时要求的业绩基准。随着今年债牛的程度减缓,部分银行已经下调委外业绩的基准,但相对债券自身到期收益率水平仍高。银行委外期限以1年期为主。到2017年,2016年新增的委外将会大面积集中到期,届时,不排除出现更多业绩基准未达标的情况。其中的部分机构可能为了留住银行资金而选择刚性兑付;而另一部分未选择兑付的则会面临理财资金的回收,进而有造成债市流动性危机的可能。

风险之二是监管落地。2016年7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号称史上最严的理财监管文件。其中部分意见是对已有法规、政策的进一步强调和落实(如资金池、权益投资等),旨在解决以往虽有相关规定,但银行并未严格执行的问题;另一部分则是新增加的内容。在新增内容中,对基础资格和综合资格的划分和对理财购买特殊目的载体资管计划的要求,可能会对银行理财产生较大的影响,削弱其理财的门槛优势,进而遏制其通过规模错配、期限错配、风险错配来提高收益、维持规模扩张的行为。这意味着,2017年如果相关监管规则落地,银行理财市场将可能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即将发生的改变

2016年以来,监管层针对银行理财业务频繁发文。从《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整体监管思路是趋严的。

从监管的角度看,监管的趋严也就意味着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必须是规范化的、可持续的、可管理的、可发展的。

从整个资管市场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的资管规模是最大的,因此其未来发展除了需要巩固自身的资金募集优势以外,其投资能力的提升也依赖于其他专业资管机构的发展。

从其自身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面临的最大困境即较高的负债成本和不断缩窄的利差。因此,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需要提升自身的投资盈利能力,也要找到降低负债成本的渠道。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银行理财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存在以下变革。

方向一:净值型&半净值型转化。银行理财产品目前扩张的一大阻力在于其居高不下的负债成本。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型转化是解决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缓解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压力,降低负债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广为市场接受的途径。截至2016年6月末,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规模1.59万亿元,相比2014年末的5607.5万亿元,增长超1万亿元,占总规模比重6.05%,相比2014年末的3.73%增加了2.32%。

然而,理财产品的大范围净值化将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产品估值及风险计量等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足够多的高收益标准化资产支撑、理财对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有限制、投资者群体对纯净值型产品的接受难度较大等。在此背景上,笔者提出“半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概念。所谓“半净值型”,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产品运营模式,是通过发行多层次的风险、收益率不同的产品来实现的。该模式下,产品还是预期收益型,但收益区间放宽,具有浮动特征。这样做一方面可给予投资者标准化的直观的选择列表,有助于投资者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拓宽收益区间、实现浮动,也能在保留预期收益形式的基础上,实现部分净值型功能。

方向二:高净值化&资管化。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将目标客户转向高净值客户,且其盈利增长点可期。然而,目前大部分银行的私人银行部或者针对高净值客户的服务较为初级,仍主要以理财产品销售为主,相对于居民理财知识日益丰富、诉求日趋多元化以及对海外投资需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变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鉴此,银行需要顺应大资管时代的特征,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业务线条(或资管子公司),将理财业务向高净值客户转移,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靠拢;同时,也要利用其传统的忠诚度较高的客户资源以及丰富的线下网点,与市场上传统的资产管理机构展开竞争。

方向三:精细化委外。前文提到,制约银行理财扩张的一个阻力来自于不断缩窄的利差,因此,如果银行能建立畅通的渠道以提升自己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银行传统的投资管理能力较弱,仅在债券投资等固定收益领域相对有一定优势,但也是以配置型为主。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模式,就是委托投资能力较强的资管机构管理。在这方面,银行也在不断探索。2015年下半年以来,委外规模有了明显提升,主要形式是购买或定制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发行的产品。2017年,银行委外将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将重点放在委外机构的甄选上,以形成高效的MOM/FOF模式。

目前市场上能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机构数量庞大。随着2016年委外规模的增多,市场上水平参差不齐的资产管理机构也给银行委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投资管理机构无法按期完成约定收益兑付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应该培育出较强的评价和筛选委外机构的能力,从收益、风控等多个角度进行衡量,提升对委外机构的选择能力;同时,也要增强资产配置能力,以分散风险,提高单位风险收益。探索成功的委外模式对于银行理财规模的扩张而言至关重要。

方向四:拓展投资范围和加强策略研究。目前对于理财资金而言,投资环境已经越来越复杂。为了应对较高的负债成本,除了要优选较好的委外机构外,也要在监管范围内尽可能拓展投资范围,并在传统的债券投资之外,考虑其他的投资策略。具体做法是,在锁定市场最优投资策略的前提下,优选市场中在相关投资领域有较丰富资源以及在相应策略上有较突出表现的机构。未来的银行理财可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拓展。一是进行全球资产配置。这一策略一方面有利于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捕捉海外高收益资产,进而分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投资者日益上升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二是加强类固定收益业务,主要关注国家政策支持的主题型产业基金。三是实施“固定收益+”的策略。单纯的标准化债权投资较难满足负债端成本的要求,因此通过开发传统的固定收益投资加上一定的另类投资的方式获取收益能力的增强,将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固定收益+定增”“固定收益+权益投资”“固定收益+量化投资”“固定收益+打新”等。

 

作者单位:华宝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