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过后,再看央行的支付新规限制了谁?

发布:2015-08-06 11:04 来源: 中国外汇网
互联网金融这个无限热门的词汇发起于支付、兴盛于P2P和各类宝宝、高潮于民营银行。2015年7月31日,央行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一石激起千层浪...

互联网金融这个无限热门的词汇发起于支付、兴盛于P2P和各类宝宝、高潮于民营银行。2015年7月31日,央行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的各种“标题党”满天飞,朋友圈各种虚实解读纷纷刷屏。我们总结了网上一些权威真实,有数据、法律支撑的回答,来解答一些普通人对于《办法》的种种困惑。

我只关心,对我个人有什么影响吗?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监管意见的影响其实是很小的,基本感觉不到。唯一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带有余额管理功能的一些产品,但是基本上也不会影响太大。最受伤的一定是第三方支付,许多第三方公司雄心勃勃想建立独立账户的思路受到极大的挑战,其实是挺悲情的。

1被刷屏了的5000元限额限制了什么?

在XXX安全(这里解释什么数字证书之类的专业术语并没有意义,只要知道一般来说我们的电脑和手机都符合安全情况的就行了)的情况下,单笔消费余额支付限额5000,余下部分还是照样可以网银支付,所以iphone6还是可以买的。

2余额+银行快捷支付,并不会对支付体验造明显影响?

网银的快捷支付使用感觉和支付宝余额支付无差异(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无须短信之类的二次验证)。2014年支付宝曾经发布过年度对账单,80.12%的个人客户购物不超过5000元。但必须要注意,网络购物或是网上其他理财支付都是爆发式增长的,四大行已经将每月快捷支付额度调低到5万元,将单笔支付额度调低到5000元。所以尽管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影响,未来使用第三方支付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控制是肯定的。

3又注意到了:找5个机构证明“你是你”才能发微信红包?

详见《管理办法》第16条。当然看完以后还是很晕那就可以概括为:

所谓的“核身条件”其实都很常见,如身份证、登陆密码、支付密码、动态密码、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绑定银行卡的姓名和密码等等,而且仅是增加了注册账户的身份验证,并非支付时候每次的验证。总之一般用户知道注册用户名、密码、绑定银行卡就可以网上第三方支付的日子肯定一去不复返了。

4《办法》的核心思路到底想表达什么?

其中有两个重点,第一是限制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第二是限制第三方支付体系内转账。以免第三方支付做大成为类银联的清算机构。

有人认为意见稿限制太死,危及创新,弊大于利;也有人认为意见稿恰到好处,提前控制风险,利大于弊。

5为什么现在支付宝可以做到免费转账?

如图所示,支付宝并没有经过银行的清算中心,他变相就是一个大清算系统了。

 

 

6为什么不允许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

第三方商业预付卡中的余额,仅代表支付机构的信用,这次的《办法》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支付宝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划等号,并非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是庞大如支付宝这样的资金帝国,有良好的信誉和一系列银行、保险合作的风控体系。

央行这次主要监管的目的就是不希望大量的人,把钱充值到第三方支付上,然后形成庞大的资金沉淀最终出现极大的问题。

7第三方支付体系内的转账是黑匣子,无法监控的?

即便是第三方支付体系内的转账,商业银行无法监控,央行却分分钟可以监控,因为第三方支付在央行有备案,所以有所谓专家说资金进入了不透明的匣子,带来反洗钱反恐的威胁,这种说法完全无视央行的终极监管。而这样的监控是每一笔的明细数据都有可查都有可依的。

8有没有什么总结发言?

再次强调一点,支付宝+微信支付不等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总和,过去几年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一直在让子弹飞一会的状态中进行,而金融的逐利性又最终迫使大量的从业者更多的在于如何野蛮生长。

金融骨子里是保守的,讲究的是稳定和平衡,快不如慢,谁活下下去,才是王道。两者在思想上差异极大,目前互联网情绪高涨的背后,其实是缺乏了对风险的敬畏,我们要深思,不要拔苗助长,只看到好的,不看到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