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十年,谢谢你

发布:2017-08-15 16:57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6期 作者:程实
在危机十年之际,我们不妨停下来,对危机说声“Thank You”,对所有值得珍惜的人和物说声“Thank You”,不要等到真正失去,才想到要去珍惜。

眨眼之间,金融危机已过去十年。想想这十年间的市场动荡,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而如果要伴着音乐回首这十年,我首先想到的是创作型女歌手Dido的《Thank You》——一首将Dido的音乐个性展露无遗,既古典又时尚、既清澈又慵懒、既温馨又有点小沧桑的经典歌曲。在这首歌里,Dido唱出了“失去后方懂得珍惜”的古旧哲理,更唱出了感恩的另一种层次——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生活总值得我们心存感激。特别是那些给我们带来伤痛、悲伤和挑战的人和事,更值得我们报以微笑和感激。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变得像现在这样真实、独立和坚强,才懂得去珍惜那些真正珍贵的东西。

在过去十年,给世人带来最大伤痛的就是危机。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对危机说一声“Thank You”?在我看来,绝对可以。

感谢危机,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正因为失去了经济增速,人们才懂得了充分就业的珍贵。在没有危机的日子里,增长是如此简单,工作也并不困难,似乎宏观增长和充分就业永远相生相伴。但危机后的经历告诉我们,增长率可能很容易被提振,但并不一定会带来自然的微观福利改善。即使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复苏,重要的也不是光鲜的表面增长,而是让所有微观个体都能切实分享到增长的成果。现在,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淡化增长目标,转而将政策重心放到就业上。例如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将货币政策与失业率紧密挂钩,中国政府的高层也基于保障就业提出了“底线思维”。这恰是人们懂得珍惜复苏实质的表现。

感谢危机,对于政策调控而言,正因为失去了政策空间,人们才懂得内生动力的珍贵。在没有危机的日子里,调控者手上似乎总有打不完的牌。但危机后的经历告诉我们,无法持续的事情必将中止,宏观政策也不例外。欧洲和美国的基准利率已降至“零利率”区间,尽管仍有经济学家在打“负利率”的主意,但很显然,欧美货币政策已接近山穷水尽。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也在债务危机的倒逼下陷入困境,政府“关张”等极端性事件进一步说明财政巩固的必要性。失去了政策空间,人们才明白,内生动力才是经济发展的精髓,而并非“看得见的手”。现在,以结构改革培育内生动力已成为全球宏观调控的共识。中国政策当局也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恰是重视和珍惜内生增长动力的表现。

感谢危机,对于金融行业而言,正因为失去了Easy Money,人们才懂得实体为本的珍贵。在没有危机的日子里,金融行业的肆意创新总是能轻易创造出高额利润。但危机后的经历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永远是金融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不能实现资金融通基本功能的改善,而是为欺诈和贪婪提供温床,总有一天会自食恶果。现在,金融机构已经走出生存危机,并更加注重回归服务实体的本位。这恰是懂得珍惜行业信用和长远前途的表现。

感谢危机,对于经济学而言,正因为失去了经典崇拜,人们才懂得尊重现实的珍贵。在没有危机的日子里,经济学在象牙塔里怡然自得地自我发展,并表现出超然于现实的自负和自闭。但危机后的经历告诉我们,经济学归根结底是应用科学,如果不能更好地为人们理解现实和解释现实服务,再花哨的形式、再高端的定位、再艰深的表达、再玄妙的逻辑、再经典的理论、再睿智的思考,都只是一种无用的孤芳自赏。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抛弃形式主义和经典崇拜,将精力更多地聚焦研究现实和普及常识。这恰是珍惜学术操守的表现。

感谢危机,对于普通人而言,正因为失去了财富幻觉,人们才懂得审视内心的珍贵。在没有危机的日子里,普通人的每一天都过得忙忙碌碌而又浑浑噩噩,就像Dido的另一首歌《Life for rent》唱的那样,“生活似乎并不属于我们自己”。但危机在刺破资产泡沫和财富幻觉的同时,也给了人们一个审视自己内心的机会。当从无谓的忙碌中偶然停歇下来,人们才发现,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正在悄然远逝:健康、亲情、友情、好奇心,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内心独白的机遇。所以,在危机十年之际,我们也不妨停下来,对危机说声“Thank You”,对所有值得珍惜的人和物说声“Thank You”,不要等到真正失去,才想到要去珍惜。

作者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