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蓝色”的人民币?

发布:2017-06-13 编辑:2017-06-13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2期 作者:程实
现实是,这个世界是多彩的,人民币也是双向波动的;没有只是乌蓝色的人间,更没有只贬不升或只升不贬的货币。

有一种声音是充满魔性的,就像霍小树的一首民谣,名字叫《乌蓝色》。 慵懒的吉他,突然的鼓点,伴着写满“乌蓝色”的歌词,把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魔性味道唱得格外醇厚。魔性的声音,往往听上去都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但又隐隐有种特别哲学的高深感。

“乌蓝色的天空,飘着乌蓝色的树叶;乌蓝色的衣服,挂在乌蓝色的墙上;乌蓝色的鞋子,踏在乌蓝色的土地;乌蓝色的心情,流入乌蓝色的河”,“乌蓝色的玻璃,嵌在乌蓝色的窗;乌蓝色的灯儿,发出的乌蓝色的光;乌蓝色的花朵,结出乌蓝色的种子;乌蓝色的火苗,烧着乌蓝色的忧伤”;“乌蓝色的雨伞下有乌蓝色的背影;乌蓝色的姑娘是否有乌蓝色的爱情?乌蓝色的书包藏着乌蓝色的信,乌蓝色的信纸上写着乌蓝色的诗”。这三组、每组四句、每句两个的乌蓝色,用无厘头的排比,把一种抽象的写实感唱得入耳入心。

其实,我不知道乌蓝色是代表怎样一种情感,听得多了,我突然觉着这也并不重要。于霍小树而言,是乌蓝色,于你于我而言,可能是藏青色、草绿色、鲜红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魔性颜色。真正有意思的是,哪来那么多乌蓝色?答案还是偷偷藏在歌词里。霍小树唱道,“我喜欢用乌蓝色的画笔,涂满一尘不染的白纸,在我悲伤难过的时候,给我乌蓝色的快乐;我习惯用乌蓝色的眼睛去看花花世界,在我脑海空白的时候给我乌蓝色的幻想”。原来,之所以有这么多乌蓝色,是因为在用乌蓝色的眼睛看世界,是因为想要看到一个乌蓝色的世界,相由心生,很多时候,我们就这样真实地生活在我们幻想的世界里。

作为一个投行经济学家,职业病总是让我无法真正在生活与市场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在听《乌蓝色》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在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人民币也是乌蓝色的,这是因为在他们眼里心里,人民币只有一种颜色、一个方向,那就是贬值。自2015年“8•11汇改”之后,很多人对人民币抱有坚定的贬值预期。他们或不惜代价将人民币换成美元,或不计成本建立了沽空人民币的头寸。对于这些人而言,乌蓝色的人民币不仅是预期,还意味着利益。人民币贬值会给他们带来真金白银的快乐,而且他们也真心期待有更多的人和他们一样拥有乌蓝色的信仰。

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成见和利益,人民币贬值预期很自然异化成心魔,以至于在最夸张的时段,例如2016年年初和2016年第四季度,人民币贬值成为一种带有魔性的声音,很多人为之心折,几乎听不进任何其他的声音。在各种路演、论坛、采访中,我对这种魔性声音的影响力有着切身感受。记得在2016年年末一次年度经济展望论坛的会议间歇,一大群记者围上来问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当我说“不会破七”时,所有人都流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甚至有个年轻记者惊讶得把话筒掉到了地上。

然而,世界终究不是乌蓝色的,乌蓝色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可能性。2017年以来,人民币就走出了另一种颜色。先是年初,就在很多人迫不及待到银行排队购汇的时候,人民币兑美元不仅没有破七,反而走出一波强势升值,着急用满购汇额度的人还未进入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的环节就先遭遇了汇率风险的迎头一击。再是端午后,就在市场还在热议6月美联储加息会不会带来又一轮美元升值和人民币贬值的时候,人民币兑美元突然大幅走强,离岸市场人民币一马当先,在岸市场人民币紧跟不让,兑美元不是向上“破7.0”,而是向下“破6.8”。

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人们,人民币不是乌蓝色的。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放弃乌蓝色的信仰,依旧有人在阴阳怪气地将升值归因于某些短期外因,甚至连阴谋论都开始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有了新的市场。在我看来,乌蓝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面对现实是每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现实就是,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于幻想之中,决定人民币价格波动中枢的,是其内在价值而非市场预期;这个世界是多彩的,人民币也是双向波动的。没有只是乌蓝色的人间,更没有只贬不升或只升不贬的货币。实际上,就我的研究而言,人民币的内在价值构成了一道底线,人民币的底线始终是稳固的,这不仅是央行努力的目标,更是市场长期运行的基准。

无论是《乌蓝色》,还是人民币大贬值的论调,魔性的声音总是让人念念不忘。但对于这些,娱乐一番即可,却不必当真。

作者程实系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