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对全国投资和GDP的拉动作用

发布:2017-06-12 16:49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2期 作者:管清友
雄安新区的设立蕴藏着大量优质的投资潜力,但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一“千年大计”的意义和作用无疑十分重大。

参考深圳和上海浦东新区的人口密度及规划土地面积,预计雄安新区未来其常住人口可达900万—1200万人。届时,将对北京人口起到显著的分流作用。在此基础上,若雄安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达到深圳和上海浦东新区2016年的平均水平,则其固定资产投资将达3000亿—4000亿元,GDP将达1.44万亿—1.92万亿元。

基于以上数据假设,雄安新区如果要在30年内达到目前上海浦东、深圳的发展水平,则其年均投资增速应在8%—9%,年均GDP名义增速要达16%—17%。

分别以2014年、2015年雄安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GDP为基准,结合历史经验,2016年其固定资产投资可达到270亿元,占全国的0.04%;GDP可达174亿元,占全国的0.02%。相较深圳1980年设立时的投资占比0.15%、GDP占比0.06%,以及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设立时的投资占比0.93%、GDP占比0.37%,雄安新区初始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但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此外,由于牵涉的既得利益方较少,在城市的前期规划、各方利益协调等方面也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投资方面,近年来雄安新区投资保持高增速,2012—2014年的年均投资增速达23%。2017—2020年,其年均投资虽难以重现深圳和上海浦东设立初期130%的高增长,但仍有望保持在40%—60%之间。其原因有二:一是雄安新区的基数较大。2014年其固定资产投资达188亿元,而深圳、上海浦东设立前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仅为0.6亿元和29亿元。二是前期建设区域较小,短期起步区和中期发展区仅为100平方公里和200平方公里。雄安新区的建设方针强调循序渐进,不会过度追求短期的高增速,而是更加注重合理规划和发展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2017—2020年全国年均投资增速保持在7%,那么在保守(年均投资增速〔下同〕为40%)、中性(50%)、乐观(60%)三种假设情景下,到2020年,其固定资产投资将分别达1037亿元、1367亿元和1769亿元,可分别拉动全国投资0.04、0.06和0.09个百分点。

GDP方面,2015年雄安新区的雄县、容城和安新的GDP增速分别为7.5%、9%和-8%。在安新县的拖累下,其GDP增速仅为1.8%。雄安新区的设立,或会明显提升其GDP增速,但考虑其基数(2015年GDP为170亿元)和发展节奏,其GDP名义增速在2017—2020年将低于深圳和浦东新区初设之时,约在20%—40%之间。

假设2017—2020年全国GDP名义增速逐年递减,分别为7.5%、7%、6.5%和6%,那么在保守(年均名义增速〔下同〕为20%)、中性(30%)、乐观(40%)三种假设情景下,雄安新区2020年的GDP将分别达到360亿、496亿和667亿元,可分别拉动全国GDP 0.007、0.013和0.021个百分点。

长远看,雄安新区可能会呈现投资占比先升后降、GDP占比先升后平的发展态势。前期,因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基建、地产等),其投资和GDP增速会远高于全国增速;而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会转向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和第二产业中的高新科技制造业为主,投资增速会随之回落,投资占比也会相应下降。而在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改变的同时,其经济总量增速仍可以与全国保持一致,甚至高于全国。

虽然雄安新区的设立蕴藏着大量优质的投资潜力,但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相比,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借鉴巴黎、首尔首都功能区拓展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推动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视野要放长远。首都功能区拓展实为一个长期工程,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故事。第二,尊重市场规律、历史规律。发展过程需要科学谋划和推动,吸取国际人口密集区优化的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第三,避免投资大跃进。要充分汲取过去的发展经验,防范因投资过热而给经济带来负面冲击。第四,用市场化的手段调动资源,以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政府治理环境吸引企业、学校主动搬迁,避免使用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第五,探索全新的治理体系,赋予雄安新区更为灵活的管理权限和自治权。第六,客观面对国内外批评意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话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针对质疑不断动态调整整个规划和政策设计。

作者管清友系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