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解析

发布:2017-02-08 16:26 来源: 中国外汇 作者:王凯
从交易结构上看,不良资产证券化与正常资产证券化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前者更为复杂。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经济减速和企业经营效益下滑,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逐步凸显。尽管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总体水平仍处于低位,但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庞大,部分银行拨备覆盖率已处于监管标准以下,成为威胁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相关主管部门积极推动银行业不良贷款化解工作,通过清收、重组、核销和转让等多种手段,降低不良贷款率,为银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继续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主导作用创造条件。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从过去十年的实践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银行作为发起机构,主导完成证券化过程。这种模式可以称为“银行模式”。2016年发行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都属于这种模式。二是银行将不良资产通过协议方式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再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发起机构,主导完成证券化。这种模式可以称为“公司模式”。早在十年前,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便已试水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过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和重整资产支持证券。近期在政策支持鼓励下,商业银行纷纷出资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贷款处置和债转股等工作。可以预见,由资产管理公司发起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将很快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银行模式还是公司模式,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基本相同。下文以工商银行2016年12月23日发行的工元3期为例(见附图),说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RG(~(VD2FAE{5ZM~8{OS3~M.png

工行2016年第3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交易结构

资料来源:工元2016年第三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

 

参与主体

图1显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有十余家,主要分为两类:核心机构和服务机构。核心机构(图中标为红色)包括发起机构(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受托机构(信托公司)以及贷款服务机构(通常是发起银行,也可能是外包的不良贷款催收机构)。服务机构数量较多,主要有评级公司(负责对不良贷款资产池进行总体评估,出具证券评级意见)、资产评估机构(对不良贷款预期回收情况出具意见)、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报告)、承销商(安排债券发行)、流动性支持机构(担保公司或第三方机构)、资金托管行和债券托管机构等。

交易流程

不良资产证券化涉及操作环节较多,交易流程比较复杂,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工作阶段:

一是前期准备。发起机构筛选确定入池不良资产,委任信托公司发起设立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完成不良资产回收率评估;确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结构和增信措施;评级公司、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分别出具报告等。

二是承销发行。信托公司作为发行人,委托主承销商和承销团成员向市场销售优先档和次级档债券。债券发行后,信托公司将扣除费用的发行款项支付给发起机构,办理基于不良贷款资产池的信托财产交付,并向市场公告信托成立。

三是后续管理。贷款服务机构负责不良资产催收处置,将回收的现金打入资金托管账户,用以偿付本息。当出现托管账户资金不足以支付优先档债券利息时,增信机构需提供流动性支持。如果回收额在保障次级档偿付后仍有结余,则可按合同约定,由贷款服务机构和次级档投资人分享。

与正常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差异

从交易结构上看,不良资产证券化与正常资产证券化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前者更为复杂。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资产池构成不同:正常信贷的回收期与回收金额基本稳定,可预测性较强,因此证券发行额与资产池规模接近,期限也依据贷款到期日确定;而不良资产的回收期与回收金额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证券发行额不能依据资产池规模确定,而是要根据预期回收金额确定,一般会远远小于入池资产的本息额。同时证券期限也要根据不良资产处置进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抵押物处置或向担保人追索需要耗费的时间。此外,鉴于不良资产最终回收额存在不确定性,为鼓励贷款服务机构努力催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贷款服务协议会包含激励条款,即按约定偿付优先档和次级档本息后,贷款服务机构可以获得超额回收金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奖励。

 

发展中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银行业化解不良贷款的迫切需求,未来将迎来不良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结合2016年完成的交易案例,为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合理配置入池资产。从发行角度看,为了提升证券评级,吸引投资者参与,银行需要把质量较好、回收有保障的不良资产放入池中。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3期信用卡不良债权支持证券没有抵押物外,其余11期不良资产都有充分的抵押物作为还款保障,预期回收额普遍高于证券发行额50%以上。不过从银行角度看,如果一项不良资产回收把握大,银行可能缺乏将其证券化的动力,毕竟证券化交易流程复杂、成本较高。长期而言,入池不良资产配置必须兼顾银行内在需求和发行管理需要,更合理地配置不良资产类型。

二是优化资产评估方法。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每笔不良贷款的回收期与回收金额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投资者角度看,想要全面准确了解不良资产信息非常困难,必须借助于独立第三方例如评级公司的判断。一笔证券的资产池可能有上千笔不良贷款,即使评级公司也难以全部核查,只能采取抽样方法进行评估。尽管科学抽样能够较好地反映整体情况,但毕竟还存在抽样结果失真的可能。而这种可能一旦变为现实,将会造成投资者的较大损失。因此未来需要不断优化资产评估方法,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资产定价效率。

三是降低信用增进成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普遍采用优先档和次级档分层设计,已发行的优先档全部达到了AAA评级。为了吸引投资人,发起机构对优先档应采取多重信用增进措施:其一,多设资产保护,使预期回收本息远超证券发行额。2016年14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对应的贷款金额为518.4亿元,预期回收额为229.98亿,分别是发行额的3.3倍和1.5倍。其二,增加流动性支持手段,约定次级档投资人或第三方机构向优先档债券提供流动性支持。例如招行在“和萃4期”中规定,次级档的AAA级投资人有义务向优先档债券持有人提供偿付资金支持;而工行在工元3期中选定中证信用公司作为优先档证券利息支付保障机构。这些增信措施会增加证券化交易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起机构的积极性。对此,需要研究降低增信成本的有效方式。

四是培育合格投资机构。由于风险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次级档没有信用评级。这样就会把有评级要求的投资机构排除在外。部分追逐高收益的机构虽然能参与次级档认购,但是多数没有不良资产识别与处置经验,更多依靠发起机构的信誉背书。一旦出现个别次级档证券无法正常偿付,这些机构便会迅速撤离。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价值在于能将不良贷款处置让渡于更专业的机构手中,达到盘活不良资产、减少损失的目的。不过,无论证券化多么有效,终归属于亡羊补牢的解救措施;更有效解决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的办法,是做好风险防范,从源头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资金营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