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从日本经验看中国通胀
近期有人将当前中国经济的状况与上世纪日本的经济情况相对比,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陷入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持续滞涨或是90年代以来的长期通缩。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目前状况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更为相似,但从短期来看,中国不会发生与日本当时类似的持续滞胀,因为缺少类似于石油危机这样规模的成本冲击。此外中国也不会走向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通缩,因为中国与日本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减速相对温和,汇率在贬值而非升值。
如果与日本经济作对比,从人均GDP、经济增速、劳动力、房地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等多项核心经济指标来看,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
人均GDP方面,根据统计数据计算人均实际国际元GDP,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13100国际元(2010),与日本1969年的12900较为接近。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速方面,中国当前正面临着产能过剩与增速换挡。而上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基础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与此同时,1969年到1970年,日本实际GDP增速由12.5%降至-1.0%。而随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1974年以后,日本经济告别8%以上的高增速。
人口结构方面,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占比已于2011年迎来峰值,日本也在1969年到达阶段性峰值,尽管后来有所恢复,但整个70年代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在下滑。劳动力成本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调整,未来收入分配将向劳动倾斜,工资水平将继续上升。而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工业增加值/GDP方面,中国工业增加值/GDP在2006年近半后保持下降趋势,服务业提升较快。而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产能过剩与石油危机则倒逼日本经济转型,使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持续降低。
综合考虑以上多项指标,可以看到,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较为相似。但短期来看,中国并不会出现类似当时日本经济出现的滞涨现象。
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需求端不会有持续膨胀。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调至中高档,未来经济趋势有较大概率呈现L型,大规模的政府刺激的确有可能引发需求膨胀。但在当前库存和杠杆去化、信贷放量等背景下,需求端总体上不会有持续膨胀。
另一方面,供给端成本并不具备持续的反弹基础。持续的成本冲击是经济萧条转入滞胀的必要条件,比如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遭遇了石油危机,而目前中国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虽然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出现反弹,但并没有持续回升的基础,价格再次大幅飙升的概率较低。此外,对比日本,其上世纪70年代通过产业升级、淘汰过剩产能和产业输出,过剩产能得到较快去化。而中国式的工业去产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产能过剩仍是近几年的主要矛盾。且本轮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上游领域,中央层面指示要加快供给侧改革,发布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规划等。与此同时,总需求在短期难改低迷的态势,因而供给端也难有较大涨幅。
而相较而言,当前中国经济与二十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状况有以下显著差别,这也决定了中国经济不会陷入类似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持续通缩。
第一,汇率条件不同。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的长期升值带来了输入型通缩压力,与之对比,当前人民币长期升值的空间不大,甚至还有贬值压力。
第二,经济条件不同。日本在二十世纪90年代出现经济崩溃,加之日本由对内投资大量转向对外投资,使得日本经济由GDP增长转向GNP增长,导致日本经济增速剧烈换挡,国内总需求快速下行。而当前中国的资本账户仍处于管制状态,产业转移有诸多限制,经济增速的换挡也相对温和,未来GDP更可能维持中速增长,因此并不会像日本那样陷入经济衰退和长期低增长。
第三,房地产市场不同。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导致二十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崩溃和通缩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受制于土地的有限供给,很难出现断崖式下跌。
整体而言,中国经济短期内不会出现滞涨,长期内也不会出现通缩。
作者系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