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业务导向

发布:2016-01-26 14:40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3-4期合刊 作者:李大鹏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一直致力于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一直致力于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近期,人民币外汇市场出现波动,社会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看法呈现多样性。银行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正确把握是极为重要的。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但与国际主要货币相比仍然相对较低。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略目前的市场变化,恰恰相反,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深化,银行开展外汇业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笔者认为,目前银行开展外汇业务中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帮助客户树立“没有廉价负债”、“减少币种错配风险”两个理念。

各国货币因本国经济周期不同,利率不同;不同地区,因市场供求不同,同种货币的利率可能略有不同。但由于远期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市场很难进行无风险的跨币种套利,即无法通过借入利率较低的某币种资金、锁定远端汇率或投机该货币贬值,来获得比其他币种更廉价的资金,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企业的融资成本,本质上取决于其自身效益、信用等级与市场认可度。2005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对美元长期升值,我国企业习惯性地忽略了汇率风险。特别是2008年美元量化宽松政策推出后,美元利率长期处于低位,企业通过借入美元资金的方式降低其负债成本,并不锁定远期的汇率风险,存在较严重的投机意识。这种现象,对于有不同币种现金流的进出口企业,尚可说的通,而市场发展到只经营境内业务的房地产、资源类企业也牵涉其中,不得不反映了我国企业的金融意识尚不成熟。

国际成熟的跨国公司均严控各币种现金流的币种错配与汇率风险,生产经营产生的收益及时进行币种转换划回母国,不超过企业实际进行大规模跨币种交易运作,不为短期利益迷惑,全心做好主营业务。因此,我国企业应树立“没有廉价负债”、“减少币种错配风险”的概念,减少非真实需求的跨国、跨币种融资。只有努力提高自身效益,提升自身信用等级,才能获得价格更低廉的资金。

二是协助企业识别所谓的“无风险套利”,无风险大多只是暂时的。

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形成了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市场。因监管政策、市场参与者及对市场预期的不同,两地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价格出现不同。有些有跨境交易背景的企业,开始从事所谓的无风险套利。理论上讲,如未来两地的监管政策统一、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各类价格是趋于统一的,但需要时间。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仍在路上,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也在慢慢规划,应是将离岸市场逐步融入在岸市场,价格由在岸决定。这样,对于在两地分别使用远期性质的产品进行套利的企业,因两地的价格可能不会立即趋同甚至越拉越大,所谓的无风险套利变成了有风险套利,甚至可能亏损。因此,银行应与企业认真分析价差原因与影响价差的因素,谨慎选择相关交易。

三是协助企业做好“财务中性原则”,明确套期保值比例与产品使用。

企业财务部门不是创造利润的部门,而是降低资金运作风险、适当降低成本的运作部门。发达国家企业都采用“财务中性原则”,即财务主要获得无风险收益,不承担多余风险。部门新型国家要求贸易企业按固定比例必须进行衍生交易套报,锁定汇率与利率风险,套保比例主要在20%-60%之间。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套保比例的规定,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对套保会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与条件放松,鼓励企业及时锁定各种金融风险。

四是减少对企业的过度营销,减少价格竞争,多提供创造价值的服务。

银行本质上是创造信用、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与资金融通、资金交易的机构,不应为实现自身的利润指标,向企业推荐不符合企业本身需求的产品。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银行较多,价格竞争激烈,甚至可能推荐不合规的产品。廉价向客户倾销不正确的产品,不能真正帮助企业稳健经营,反而可能迷惑了企业对市场的真实认知。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创造价值,建立互信关系才是银企关系的正途。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