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远未结束

发布:2015-08-26 09:10 来源: 《中国外汇》2015年第16期 作者:钟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出现了一些悲观的看法。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国故事”远未结束。

站在这个时点看中国经济,可以看到,其风险渐消、活力渐现、创新有所斩获、内需潜力尤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出现了一些悲观的看法。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国故事”远未结束。

首先,中国经济集中在财政、房地产和债务等方面的系统性风险正在逐步收敛。

一是财政方面。尽管当前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但地方债务问题得以厘清:两万亿元的地方存量债务置换的推进,化解了地方财政的燃眉之急。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较快,由于土地出让收益占地方财政收入约35%的比例,基本上决定了可用的新增财力,虽然当前土地市场寒意持续,但毕竟使得财政风险有所缓解。

二是房地产方面。2015年4月,房地产迎来了系统性风险趋于缓解的转折点。一线城市及周边的房地产回稳趋暖,涉房融资,尤其是按揭贷款利率的持续下行使得中国房地产接近“软着陆”。

三是债务方面。目前影子银行体系已重新回表,股市泡沫基本撇除,房地产泡沫渐呈可控态势,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引致的不良资产也已经充分暴露。当前,人们在看到中国债务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资产、风险控制和机遇,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正在缓慢化解之中。

其次,中国经济在潜在增长率、实体经济转型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积极改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就潜在增长率而言,决定潜在增长率的是资本形成、人力资源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其一,中国作为人均GDP仅有欧美1/5的发展中大国,国内资本积累的有效需求和投资能力仍然旺盛;其二,不断上升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崛起,或使得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更为平缓;其三,中国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改善余地也很大。

就实体经济转型而言,当前中国的实体经济很可能已经渡过最艰难的时刻。考察企业净利润率和利润总额这两项指标,过去6个季度,中国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的税收净利润率已逐步维持在5%以上;2015年以来,央企利润总额不再减少,地方国企呈现6%~8%的利润增长,私营部门的利润增长则更快一些。从工业投资、增加值、利润率和利润总额来看,在2015年2季度,实体经济很可能已接近低点。

就创新能力而言,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业的技术化特点日益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重大技术创新逐渐呈现由点到面的加速扩散。尤其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以深圳为典型的区域,以国防、信息和新能源为代表的行业,都开始呈现持续的活力。创新大有成为中国经济之魂之势。

再次,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和全球经济的“新平庸”处于并行态势,“中国故事”必须放置在新语境中理解。

一方面,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并没有形成新的、可持续的增长轨迹,即便是率先退出量化宽松的美国,其经济增长态势也仅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所形容的“新平庸期”;与此同时,部分新兴国家甚至有所动荡。与之相较,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约7%的增速,无论从速度和质量上来说,都仍然突出。

另一方面,次贷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增长持续慢于国际经济增长,投资出现了新兴国家向发达国家净输出的逆向流动,全球汇率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过去两年内上升了13%,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缩减到GDP的2%。

因此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主要是靠内需拉动。不仅如此,在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努力遭遇挫折的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倡议更是应者云集,这也表明,中国经济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压舱石”。

站在这个时点看中国经济,可以看到,其风险渐消、活力渐现、创新有所斩获、内需潜力尤大。中国经济正日益成为对冲全球经济动荡的基石,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远未结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教授、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