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数据“矛盾”

发布:2015-04-13 09:24 来源: 《中国外汇》2015年第6期 作者:沈建光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指标存在一定的背离,但整体来看,弱增长、低通胀、高利率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今年1~2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波动较大。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一些数据出现了相互背离。如出口大增与进口超预期下跌,CPI与PPI走势相悖、剪刀差扩大,PMI数据转好但主要经济数据却持续滑落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看似矛盾的经济数据,恰恰反映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新特征,试做分析如下。

第一,外贸不振下顺差再创历史新高。2月,出口同比大增48.3%而进口同比下滑20.5%,远远超出市场预期。这也导致当月贸易顺差高达606.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出口方面,今年出口形势肯定不像48.3%反映的那样乐观。首先,2月出口数据大增,与今年春节在2月下旬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节前抢出口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加上去年春节在1月底,导致去年2月出口成为低点(当月同比为-18%),形成较低基数,因此今年2月出口有所反弹有很大的季节性因素。其次,从出口地域看,1~2月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8.2%,对欧洲、东盟的出口也表现乐观,分别增长13%、38.4%。但如果考虑到上述区域经济环境的动荡,加之人民币对非美货币升值,这些利好数据能否持续,则面临疑问。而对日本出口同比下降4.1%,也不容乐观。

进口方面,进口下跌程度超出预期与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回落和国内需求疲软密切相关。如1~2月,由于重点进口商品铁矿石和原油的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导致两者同比增长分别为-44.9%、-46.2%。

综合上述情况,对2月贸易顺差的再创新高,称之为“衰退型顺差”似更为妥贴,因其反应的并非是外贸活动的活跃度。当然,这对于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或有所裨益。

第二,CPI反弹与PPI持续通缩并存。基于PPI连续37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且降幅有所扩大,一直有观点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通缩风险。结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需求疲软的态势,笔者认为,通缩风险确实值得警惕。

而PPI与CPI的剪刀差扩大,部分原因来自2月份的季节性因素。食品价格方面,2月,春节来临使鲜菜和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3.6%和8.9%,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6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方面,由于春运期间,交通、旅游价格上涨明显,环比一改1月持平的局面,反弹至0.3%。由于是季节性因素所致,CPI短期反弹并不可持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将全年CPI目标定在3%,但笔者认为,预留空间似过大。

第三,PMI反弹而经济指标普遍回落。尽管2月PMI比1月略有反弹,但工业增速、投资、消费等关键指标均降至低位。当前,中国经济整体上仍然疲软,上涨动力不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投资的大幅放缓。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再创新低。其中制造业投资降至10.6%,房地产投资继续下滑至10.4%,仅有基建投资还保持20%以上的增长。鉴此,一季度GDP或跌破7%,低于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

总之,尽管当前中国经济指标存在一定的背离,但整体来看,弱增长、低通胀、高利率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考虑到海外经济走势的分化、财税改革短期内对增长的负面冲击,今年面临的稳增长任务仍然艰巨,未来政策面临的挑战不小。

货币政策方面,今年1~2月社会融资总量均超出预期,这或许与决策层因对风险的担忧而更加积极干预有关。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仍需要继续运用常规货币政策,如降息和降准。

财政政策方面,加大支出确有必要。将实际赤字占GDP之比调至2.7%,降低财政存款1万亿元用于民生支出都是可行之策。同时,还应前瞻考虑今年财税改革对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并采取相应的过渡性措施。财政部将提供3万亿元人民币额度供地方政府用债券置换其高成本存量债务,这是缓冲期内平稳处理存量债务的积极之举。

 

作者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