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趋向均衡

发布:2014-12-24 10:11 来源: 《中国外汇》2014年第23期 作者:李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经历了外汇短缺、持续顺差、逆顺交替的发展阶段,当前已经形成自主性平衡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经历了外汇短缺、持续顺差、逆顺交替的发展阶段,当前已经形成自主性平衡的新格局。理论上讲,一国国际收支主要取决于该国贸易和资本流动,收支相抵为零,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这是一种理论抽象,实践中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达到这种绝对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总是相对的。从实践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有两个层面的评判标准。第一层面判定标准是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即经常项目差额是否可持续;另一个常用评判标准,是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状况,即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不含储备资产,下同)所构成的总差额。
 
计划为主,奖出限入,逐步解决外汇短缺问题(1982~1993年)
 
    这一时期,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外汇管理的重点是解决长期存在的外汇短缺问题。1979年3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负责统一管理外汇。鉴于197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我国在涉外贸易方面总体上“奖出限入”,对出口采取补贴、外汇留成和退税政策等,并限制进口用汇;在涉外投资方面实行“宽进严出”,积极利用外资,通过举借外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来弥补境内外汇不足的缺口,对外直接投资则限制较严;在外汇方面实行“增收节支”,增强企业外汇自主权、推行汇率双轨制。应该说,此阶段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主要思路是奖出限入、宽进严出。这符合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有效解决了外汇短缺问题。1982~1993年间,有10年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逆差交替,国际收支整体保持顺差。至1993年末,外汇储备逐步攀升至194亿美元,外汇短缺问题基本解决;进出口总额也由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激增至1993年的1957亿美元。
 
市场为主,宽进严出,重点防控异常资金流动(1994~2000年)
 
    1994年开始,我国实施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标志着我国开始由计划性外汇制度向市场化外汇制度转变,制度改革效应明显。这一时期,我国国际收支结构除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外持续双顺差,顺差均较上一时期有大幅度增长。虽然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逐年累积,但仍然可控,且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这一时期又可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界,分为两个时间段。
 
    在第一时间段( 1 9 9 4 ~ 1 9 9 6年),虽然是双顺差,但与前期比,经常项目顺差有所缩小(年均50亿美元),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急剧扩大(年均370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取消了汇率双轨制,实行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大幅降低了外商投资成本,再加上外资管制的适度放松以及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在第二时间段( 1 9 9 7 ~ 2 0 0 0年),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的挑战,我国的外汇管理着眼于控流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相机实行了“宽进严出”政策,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购付汇限制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逃套骗汇行动,有效防止了资本的外逃。1999和2000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呈小幅顺差。1996年12月,我国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及鼓励出口的措施。这一时期经常项目顺差大幅增加,年均275亿美元。
 
转变观念,均衡管理,完善市场调节机制(2001~2007年)
 
    从2001年开始,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顺差均总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国际收支顺差无论是总额还是与GDP之比均快速上升,顺差由2001年的522亿美元激增至2007年的4474亿美元,外汇储备突破1.5万亿美元关口至1.5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0%。由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开始引起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国际收支平衡纳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将宏观调控基调定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纳入国家战略。从外汇管理角度看,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汇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取向进一步明确,外汇管理的方式、手段和理念均实现了根本性转变: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控制外汇流出为主转为对流出流入全过程的均衡管理。均衡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了结汇和流入管理。首先是对进口延期付汇实行了登记备案管理,并扩大了外债管理范围,降低了银行的外债额度,以合理控制外债流入总量。在政策的作用下,这一时期的外债总规模年均增长11%,较1994~2000年间的平均增速明显下降。其次是加强了结汇管理,特别是强化了对贸易外汇收结汇、个人外汇、外资进入房地产的监管,严控异常资金流入;同时,加大了外汇检查力度。2005年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和分析,外汇局共查处外汇违规案件87宗,涉案金额1.15亿美元。
 
    二是鼓励资本有序流出。这方面主要是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简化审核手续,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2005年,核准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出45.69亿美元,增长2.3倍。同时,鼓励银行集合境内资金投资境外市场、证券经营机构集合境内资金投资境外投资市场、保险机构以自有资金对外金融投资。2006年,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有序拓宽境内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当年批准15家银行134亿美元境外代客理财购汇额度、15家保险公司51.7亿美元境外投资额度、1家基金公司5亿美元对外投资额度。
 
    三是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工具。2005年7月21日,央行将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7年5月21日,再次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至0.5%,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也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明显回落。这一阶段,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有其客观因素,主要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长期的产业政策引导惯性、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等。持续的“双顺差”,虽然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难度,但也使我国的对外偿付能力大大增强,为后续的金融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2008年至今)
 
    始于美国的此轮全球金融危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对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外经外贸产生了严重冲击,至今很多国家仍没有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这一时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外汇管理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同样错综复杂,不同时期外汇管理的重点有所差异,但最终目标仍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尤其是外贸和外资的冲击逐渐显现,下半年外汇净流入势头有所放缓。2009年,外汇净流入经历一季度的急剧下降后,于二季度开始持续上升。其中,2009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同比下降3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同比上升664%,“热钱”问题凸显。打击“热钱”、减顺差是2010和2011年外汇管理的重中之重。2010年2月开始,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应对和打击“热钱”流入的专项行动;2011年又重点开展了对资本金结汇、短期外债等专项检查,以精准打击“热钱”,并出台了加强外汇业务管理的相关措施,通过对银行结售汇头寸、出口收结汇、短期外债、外商直接投资、境外上市、返程投资、外汇处罚等七个方面的临时性政策调整,合理引导跨境资金流动;2010年6月19日,央行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遏制热钱流入。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进入下降趋势,与GDP之比也持续下降。2011年整体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同比下降19%。其中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07年历史高点下降约7个百分点;跨境资本流动波动较大,由前三季度资本净流入同比增长62%转为第四季度净流出290亿美元。
 
    2012年之后,跨境资金流动呈现双向波动态势。2012年4月,银行间即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2014年3月又进一步扩大至2%,人民币汇率逐步趋于均衡,表现为对汇率预期出现分化,汇率呈双向波动。国际收支开始进入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新常态。2012年经常项目顺差,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差。分季度看,跨境资金两头净流入,中间净流出。进入2013年,跨境资本流动重新大幅流入,分季度看呈V型走势,即“两头高、中间低”,全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427亿美元。2014年一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二季度转为逆差。这说明国际收支运行的双向波动增强,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资金大幅流入或流出。为此,外汇管理工作转向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的风险,主要是加强政策储备,既控流入,也防流出。
 
    随着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合理水平,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逐渐形成自主性平衡的新格局,即有顺有逆、顺逆交替,市场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保持这种新格局,外汇局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市场化体制机制。一是要继续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完成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变。二是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以内部均衡促进外部均衡。三是要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和预警,为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提供有力保障。四是要积极转变外汇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市场调节、均衡管理”的思想,增强市场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相机抉择,灵活应对。五是要稳步有序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为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其他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应提高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坚持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数据进行政策解读,及时发布相关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和稳定社会预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有效消除市场失灵。
 
作者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