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运用的思考

发布:2014-12-17 09:22 来源: 《中国外汇》2014年第23期 作者:黄国波
从宏观的视角看,多元化是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和全球经济及资本循环的必然要求。在全球货币大量超发和债权贬值的环境下,股权、房产、基础设施等真实资产可以保值增值...

我国的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已经走过了较长的路程,目前,已经分散到30多种货币,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外汇储备也为国内银行体系支持“走出去”提供了大量外汇资金,并全方位参与了国际金融合作。多元化是基于什么考虑?往前怎么走?

从微观的视角看,多元化是提高大规模投资效率和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多元化带来的货币、资产、工具、策略等的分散化,可以在一定的风险承受度下,获得更高收益。也可以在一定的收益期望值下,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是因为抵补效应发挥了作用——东边不亮西边亮。抵补效应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发挥了效用,从而使得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在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中也能保持稳定。

抵补有多个角度。在不同货币之间分散是外汇储备作为流动性准备和分散投资的前提。外汇储备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国家对外支付,为此,需要持有不同货币,以备贸易、服务、外债、直接投资等项下的支付需要。四万亿外汇储备不是单一市场所能容纳的,不同货币的保值能力也不同,也需要分散。不同货币的汇率变动是零和游戏,货币分散可以实现整体币值的基本稳定。

在债权和股权之间分散对冲是基本的资产配置。长期以来,主要国家的债权和股权都能战胜通胀,但增值能力和风险不同。历史上,40/60规则(40%股票、60%债券)和60/40规则(60%股票、40%债券)是最经典的配置。外汇储备有流动性要求,而股权投资流动性低且价格与不利的市场条件关联度大,因而需要持有大量国债,不可能达到很高的股权投资配比。但外汇储备不应只买国债也是显而易见的。

多元化不是灵丹妙药,永远有效。历史上股债同涨同跌当属常事。近些年西方国家量化宽松此起彼伏,就推动了各种金融资产价格同时大幅上涨;而量化宽松退潮同样可能带来各种资产价格的同时下跌。同时还应当看到,分散化也会让投资面对更多的个别风险,需要管住风险边界,提升风控水平。

从宏观的视角看,多元化是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和全球经济及资本循环的必然要求。在全球货币大量超发和债权贬值的环境下,股权、房产、基础设施等真实资产可以保值增值。当全球资本涌入中国投资获利,央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私人部门不愿拿的外汇的时候,超出流动性需要的外汇储备只有以长期债权和股权方式重新投入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才能实现保值增值,中国的国际投资头寸表方能避免出现投资收益逆差。外汇储备负有真实资产投资的使命。

习近平主席近期宣布,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以外汇储备大额出资,投资丝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这是外汇储备运用的重大举措。金融危机以来的实践表明,世界各国普遍负债过度: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诸国、日本如此;新兴市场如非洲许多国家,也因负债过度而无以为继。新兴市场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需要长期债权和股权资本的投入,以支持基础设施和现代经济基础的建设。此番我国以外汇储备出资,契合国际社会的需要,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突破我国在较高财政赤字和债务下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建设的能力局限。基金并非援助性的“马歇尔计划”,股权投资更有真实资产作支撑。善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以及国际多边机构的影响力,将有利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实现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