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如何才能“走”得安全

发布:2014-05-26 09:51 来源: 《中国外汇》2014年第9期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投资动能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并推动中国成为了资本输出大国。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901亿美元;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投资动能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并推动中国成为了资本输出大国。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901亿美元;完成跨境并购138起,涉及交易金额514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拥抱全球市场,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恼。
 
近期中国企业“走出去”遭受挫折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从中铝在秘鲁的特罗莫克铜矿经营被暂停、中信泰富澳洲铁矿项目命运多舛、万向集团朝鲜投资面临无底洞尴尬,到华为公司遭美国安全局监视。这些事件都一再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走出去”投资的安全性问题。
 
当前,全球各大经济板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后危机困局影响,经济增长普遍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民粹主义和鼓吹投资壁垒的噪音不时响起,社会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加大。国外舆论和各种势力以“国家安全”、“竞争中立”等为借口,对我国企业正常“走出去”的投资活动扰动甚多;而部分国家和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则使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面对挑战和风险,做好企业“走出去”的投资安全工作,可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着手。政府方面,应深化“走出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安全机制保障和投融资平台建设等。当前的重点一是要努力扩大对外签署双(多)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覆盖面;二是要政策上明确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走出去;三是要引导投资多元化,改变资源类项目过于集中、重量不重质的现状;四是要制定科学的投资评价标准。企业方面,则需着力培养良好的投资者心态,切忌“跟风”和“冲动”;要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出发,把握投资项目;要重视尽职调查,发现条件不成熟时及时收手;要加强后续整合,完善治理结构;还要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切不可忽视投资项目的本土化,践约守信,履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体制改革,着重落实五个转变,基本实现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可兑换;同时,努力创新外汇储备运用,积极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并按照依法合规、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的原则,大力增强外汇储备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走出去”企业的能力,基本满足了企业投融资的需求。
 
多年的实践证明, “走出去”要“走”得安全,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各方都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尽量降低风险,科学研判评估,不可急于求成。唯如此,中国企业“走出去”才能越走越顺、越走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