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以后如何做好外汇监测管理工作
发布:2014-05-21
编辑:2014-05-21
来源:
《中国外汇》2014年第9期
作者:吴水平
监测管理既要抓宏观均衡,又要抓微观真实,两者都要抓,但切忌“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当先从宏观均衡评估着手,再深入到相关微观主体的交易真实情况...
外汇管理从事前的、逐笔的行为管理转变为事后的、总量的主体管理,形成了均衡管理、主体管理、分类管理和监测管理等制度概念。按照新的制度逻辑,监测管理就是改革以后我们外汇管理的日常工作。如何做好监测管理工作仍然需要我们在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政策意图上深化认识。
要加强监测管理的针对性——目标是宏观均衡
监测管理做什么?监测管理既要抓宏观均衡,又要抓微观真实,两者都要抓,但切忌“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当先从宏观均衡评估着手,再深入到相关微观主体的交易真实情况;而不是先从千家万户微观真实性核查下手,再来汇总总结宏观均衡状况。这不仅是一个涉及管理逻辑、管理成本的方式方法问题,还是一个政府部门是否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的问题。由于2008年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已经取消了外汇局“外汇核销”的管理规定,明确了外汇局对银行真实性审核的监督检查职责,同时外汇局的“三定方案”也明确了外汇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因此,均衡管理是外汇管理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均衡管理是现行外汇管理的基本理念、工作目标和做法要求,并通过监测管理进行落实。监测管理则包含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收集交易数据,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把一线的情况以数字形式汇集起来,形成全口径数据库;二是由计算机监测系统辅助,分析业务数据,评估均衡状况,判断形势态势;三是针对宏观不均衡状况来排查相关微观主体,并以非现场、现场核查或检查的方式核查交易的真实性,进而实施分类管理,促进动态均衡。
因此,各级外汇局在开展监测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树立“宏观管理引领微观管理,微观修正促进宏观均衡”的理念。要从“宏观着眼”,从宏观整体出发,看微观运行的综合结果是否均衡,看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如果宏观均衡,就表示各个微观主体总体收支平衡、总体行为正常,就没有必要对微观主体进行干预;如果宏观不均衡,则表示微观主体收支有问题,影响了宏观均衡。基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要求,这种影响若能容忍,也应暂不干预,因为任何行政干预都是有成本的、有伤害的;只有不能容忍时,才需要对微观主体进行必要的干预,通过对相关微观主体行为的修正来促进宏观均衡。
当然,宏观均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如何在复杂当中找到抓手?最直接的就是从流出、流入差额着手。这是最能综合反映整体均衡状况的指标。它包括收支总量差额、项目结构差额、收支与产能差额、结售汇差额、储备增减差额等。当宏观整体是流入差额,差额较大且又持续流入,流入成为经济运行压力时,各地外汇局的工作方向都应当是抑制流入,利用监测系统,对流入差额的贡献主体进行筛选排查,(或对流出差额的减少主体进行筛选排查),找出形成本地区流入差额的原因,说清楚经济结构导致流入、跨境套利导致流入的情况。这种说明应当是有主体清单和对应金额的,主体对差额的贡献率和金额权重应当具体量化,决不是概念性的。如果是经济结构导致的流入,则属刚性流入,要从经济结构做文章;如果是跨境套利流入,则根本上要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来调整。在制度转型过程中,外汇行政管理要分清违规套利或非违规套利:对于违规套利应当处罚处置;对于非违规套利则要调查清楚,看看能容忍或还是不能容忍,不能容忍的要依法制定新的管理规则进行规范。
所以,监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就是要聚焦不均衡的差额、差额的流出流入方向、以及形成差额的结构。科学的监测管理制度就是把这个宏观均衡的概念量化、因素确定、处置系统和过程透明,避免“捣糨糊”、管理马虎、责任推诿。对流出、流入差额的监测和管理,是各地外汇局的基本任务。各地的职责是尽量减少对整体差额的贡献率,“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很显然,对整体差额的贡献率大小和金额权重变化,体现了基层的监管力度和工作的自觉性及执行力。
要提高监测管理的有效性——做法是抓大放小
监测管理怎么做?要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除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之外,在方式方法上还应当“抓大放小”,讲究“轻重缓急”,做到“纲举目张”。首先是宏观均衡评估,宏观均衡为大,对于不能容忍的差额,可以利用计算机监测系统列出构成差额的所有主体,再按照主体的外汇局归属代码,由管辖外汇局核查;其次,当列出构成差额的相关主体清单后,应当按金额大小降序排列,优先核查金额权重的主体,因为大企业、大金额主导整体形势变化,而且核查大金额、大企业不光是核实其具体交易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借助它的影响效应来引导市场。所以,各级外汇局应当建立辖内“大企业清单”,这个“大企业”是指企业规模大、或交易金额大、或行业影响大的市场龙头企业或行业典型企业,把它们作为监测样本,通过了解它们的收支变化来了解本地市场变化;同时按监测目标所定指标及阈值筛选“异常企业清单”,关注 “大企业清单”与“异常企业清单”的交集。如果交集大就说明权重抓得准,监管力度大。
抓大放小的另一个意思是要抓大案子、抓典型案子,抓监管的影响力。现在的案子多数是系统性、集团性和专业性违规,而不是简单的一对一作案。为了逃避监管、缩小目标,有的主体采取集团经营、分散经营、异地经营、跨国经营等方式构建资本框架结构,对冲交易、交叉交易、代收代付、信用交易越来越多。所以,监测管理应当要有跟踪监测、综合分析、区域合作、部门协同的意识,借助监测系统数据的时间序列和主体关联信息,经营案子。必须说明,抓大放小是指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监管效率,而不是说小的可以不管。另外,也考虑了基层核查工作的实际负担,特别是对业务量大的地区,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提法。
要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还应当重视监测系统的熟练使用和系统数据质量的日常维护。这就要重视人员培训和岗位设置,重塑管理流程,提升内部管理,防风险,讲效率,求规范。所以,监测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监测管理工作制度》执行,制度为大,机制先行。
要增强监测管理的灵活性——必须与当时政策一致
监测管理做到什么程度?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外汇局不直接审查业务的真实性,真实性审查由银行直接负责,是银行的法定义务。外汇局应当是监督检查银行审查真实性的履职情况。所以,我们必须理解这一法定的政策意图,大胆地从以往的工作惯性当中摆脱出来,不再偏好对所有主体进行逐笔的真实性核查的烦琐事务,实行宏观均衡管理和负面清单管理,借助外汇监测系统的科技支撑,排查确认流出流入差额压力,自觉地对应分解消化各自压力,避免形成大进大出的系统性风险。
增强工作的灵活性就是为了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监测管理应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持续流入、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监测工作的方向应当是抑制流入,筛选排查形成流入差额的主体,纳入核查清单;同时,在流出方向则要疏导流出而不是抑制流出,筛选排查流出减少的主体,判断流入后沉淀资金带来的将来流出风险。当然,如果在流出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监测工作方向则要抑制流出。监测工作也要与当时的政策一致。但不管怎么说,流入监管比流出监管更重要,因为现在的流入就是将来的流出。流入是累积风险,流出是释放风险;在已经累积巨额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流入是现实的压力。所以,不要过分担心流出,而应当早点疏导流出,有序消除外汇流动的“堰塞湖”。
增强监测工作的灵活性,也是指方式方法上的灵活性。改革是方式方法的改革、业务流程的重整和管理目标的调整。改革前是从微观到宏观、逐笔到总量,是从逐笔的真实性汇集起来评估整体的真实性;改革后是从宏观到微观、总量到逐笔,是从宏观不均衡来排查相关主体,再落实到每笔交易的真实性。它的科学性在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概念,是有技术支持的方式方法的改进、管理流程的重整和发现问题的切入点调整,提升了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推行无罪假定法理。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提升方式方法的技术含量至关重要。直白地说,今后的工作就是在后台利用计算机发现问题、在现实中核实问题。因此,灵活性特别重要,应当根据形势需要来筛选排查,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比如,体现工作量的核查工作就可以有多种方式:提交解释、人员约谈、提供账本、电话沟通、现场核查等;个别核查、轮流核查、分组核查、集体约谈、甚至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等等。总之,要接地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周到。
做好监测管理工作其实就是要做到三句话:一是“说得清”;二是“管得顺”;三是“效率高”。“说得清”,就是职能部门要借助监测系统说清楚辖内外汇收支的情况、问题和措施,从宏观说到微观、由微观印证宏观,既定性,又定量,没含糊。“管得顺”,是指外汇管理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工作要争取主动,管理措施的“顺周期”或“逆周期”都应当与宏观经济发展相一致,在“说得清”的前提下,顺势而为,不能为管理而管理。“效率高”则是强调熟练使用计算机监测系统,把责任性上升到技术性来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量化问题,及时化解问题,尽量做到不累积问题,以日常监管效率冲减风险形成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