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来的外汇管理逻辑

发布:2014-04-15 编辑:2014-04-15 来源: 《中国外汇》2014年第7期 作者:吴水平
均衡管理、主体管理、分类管理和监测管理是一个逻辑体系:均衡管理是理念、是管理目标,也是做法要求;主体管理是均衡管理的基础,是影响均衡的单位;分类管理是主体管理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促进均衡的手段...
近几年,在外汇管理改革过程中经常提到“均衡管理”、“主体管理”、“分类管理”和“监测管理”等概念,但这些概念到底是指什么?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做?尚有许多模糊的地方。鉴于日常工作中会经常用到这几个概念,因此大家都在实践当中努力摸索。笔者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粗浅理解,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推进外汇管理改革。
 
“均衡管理”由外汇管理基本职能决定
 
由职能决定你做什么,应该是不会错的。而外汇管理的基本职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以前由于外汇资源短缺,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理念是外汇收支管理,我们的职能主要是针对企业外汇收支进行审批、核准、登记、备案管理,管理的重点是外汇收支的合规性,方式方法是事前的、逐笔的行为管理,所以侧重的是微观管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涉外经济的发展,外汇资源日益丰富,外汇管理上升到了国际收支管理,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和管理的重点都渐渐地发生了变化。纵观外汇管理演变历程,这种变化是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地不断加以改进的。目前,非常明确,外汇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平衡”就是“均衡”,“均衡”是学术用语,通常就称作“平衡”,行政管理上表现为“容忍度”,老百姓的说法叫“过得去”。由于国际收支的概念范围是国家层面的,而收支的内容则是各个微观主体的,因此,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一基本职能,决定了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外汇管理工作应当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宏观实施均衡管理,微观执行主体管理,并由宏观管理引领微观管理,微观修正促进宏观均衡。
 
均衡管理是指外汇流动的平衡管理,表现为外汇流动的适应性管理、容忍度管理、消化力管理,本质上是国民经济涉外产能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管理。其在宏观上是指外汇流动对汇兑机制的适应性管理,是对外汇储备、人民币投放的容忍度管理,是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消化力进行管理;在微观上是指贸易价值量与货币量的一致性,投资流入与回报流出的期限结构的一致性管理。在做法上,均衡管理是对主体存续期间的外汇收支流量进行持续监测、总量分析、均衡评估、过程控制,所以,均衡管理是外汇管理的基本理念、工作目标和做法要求。这是从外汇管理的基本职能来说的,是道理上的说法;而在实际工作中,则必须与主体管理、分类管理、监测管理等概念结合起来使用,赋予其可操作性。
 
“主体管理”是均衡管理的基础
 
宏观不是虚空,而是有具体内容的,它既是微观主体运行的基础环境,也是微观主体运行的综合结果。外汇管理的基本职能决定了首先要从“宏观着眼”,就是要从宏观整体出发,看微观运行的综合结果是否均衡,看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如果宏观均衡,就表示各个微观主体总体收支平衡、总体行为正常,此时就没有必要对微观主体进行干预;如果宏观不均衡,则表示微观主体收支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宏观均衡。在后一种情况下,基于“基本平衡”的目标要求,如果其影响能容忍,也应暂不干预,因为任何行政干预都是有成本的、有伤害的;只有不能容忍时,才需要对微观主体进行必要的干预,通过对相关微观主体行为的修正来促进宏观均衡。所以,均衡管理与主体管理的逻辑次序是:宏观管理引领微观管理,微观修正促进宏观均衡。
 
必须强调,这些需要修正的相关微观主体是指与宏观管理目标不一致、影响宏观均衡的主体,而不是所有主体,不能“一人生病大家吃药”。这就需要在管理上能“说得清”,需要有监测分析机制,能够通过排查,筛选出这些异常主体,并采用非现场核查、现场核查或检查等手段来确认主体是异常还是违规,列出负面清单。这就有必要建立监测管理,具体操作均衡管理。通过监测管理,对确认违规的进行行政处罚,确认异常的实行分类管理。应当明白,分类管理将是今后外汇管理的主要手段,因为违规的肯定异常,但异常的不一定违规。因此,靠行政处罚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实施分类管理。所以,分类管理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外汇管理的主要手段,也就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分类管理”就是主体管理
 
分类管理就是将全部主体分成A、B、C三类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在政策上享受不同的差别政策待遇,即正常的默认为A类,在法理上应当享受便利的、低成本的管理政策;异常的为B、C类,需在法理上接受有一定限制的、成本较高一些的管理政策。二是在监管上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把有限的监管力量集中在B、C类上,督促异常的B、C类逐步修正后转到A类。所以,分类管理的重点是体现负面清单管理,是对微观主体在政策上、监管上的组合管理,让政策引导和监管督促配合起来产生作用,同时也巧妙地影响银行业对它的信用评价,在银行业务处理上再体现差别待遇,增加分类管理的有效性。
 
分类管理是对主体在分类基础的上的管理,因此关键在于分类。如何在全部主体当中筛选出B、C类主体,理出不均衡因素,列出负面清单?这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筛选标准,二是主体信息,三是筛选技术。筛选标准或筛选条件应当根据一定时期均衡管理要求而定,而且是动态的,即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会有所不同,相应地筛选标准也会不同。但不管是怎样的筛选标准,在监测系统上均体现为监测指标与阀值,需要建立起不均衡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把宏观管理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个主体,从而形成由宏观管理引领的主体管理。主体信息关系到筛选或布防的范围和信息的充分程度,所以要求是全部主体代码信息,而且不能按管理条线各说各的。一个主体代码下的数据信息必须全部集中,形成全口径信息的主体管理。筛选技术当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海量数据信息,依托外汇监测系统、建立预警指标和筛选阀值来监测各个微观主体运行情况和汇总宏观整体状况,形成有技术支撑的主体管理。
 
另外,主体管理在法理上是“无罪假定”,因为主体“天生无罪”;但在经济学上是“有罪假定”,因为现实有“利益驱使”。它们矛盾的交集就在分类管理:“有罪”的确认为B、C类,未确认为“有罪”的则被推定为A类,分别享受不同的政策待遇和监管力度,从而使得主体管理的法理和现实的矛盾取得了统一。所以,分类管理是主体管理的表现形式,也是主体管理的实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分类管理就是主体管理。
 
“监测管理”是均衡管理具体做法
 
均衡如何评估,不均衡因素如何发现,异常怎么处置?这涉及到怎样进行均衡管理,需要对国际收支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处置,这就是监测管理。监测管理是均衡管理的具体做法,它依托监测系统,分析宏观形势,筛选异常主体,实施分类管理,促进动态均衡。宏观均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理解。
 
首先是国际收支总量平衡。例如:贸易出口收汇20000亿美元,贸易进口用汇18700亿美元,贸易收支顺差1300亿美元,可以形成新增外汇储备1300亿美元。很显然,这个平衡是建立在外汇储备增加基础上的,取决于外汇储备规模的容忍度。因此,平衡应当是收支总量平衡及其结构平衡。
 
第二是国际收支结构平衡。货物贸易顺差1300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000亿美元,则外汇储备可增加300亿美元。考虑资本项目的加入,理论上可通过资本项目流出来实现平衡。但事实上,由于受到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单向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资本项目也是顺差1000亿美元,这就需要继续增大外汇储备来平衡。
 
第三是国际收支与涉外产能平衡。从出口收汇角度讲,出口表示国民经济出口产能的实现。如果贸易出口20000亿美元,收汇20000亿美元,表示出口产能实现了20000亿美元,这是平衡的;如果贸易出口20000亿美元,收汇22000亿美元,这就不平衡了,可能有2000亿美元隐性资本混入其中。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就管这个事情,使用海关货物出口报关单金额与银行出口收汇金额进行比对,采取“总量核查、筛选异常、现场核实、分类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进口付汇如果小于进口到货,就表示进口货物利用了贸易信贷或贸易融资,有资本参与其中。所以,宏观均衡本质上是涉外产能与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四是外汇储备的平衡意义。外汇储备是国家为了保证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对外支付结算、清算的清偿能力。它有三大特征:一是国家主动行为,是国家主动准备的清偿手段;二是数量规模要与一定时期的结算、清算规模相一致,一般认为是三个月的进口量加上这个时期投资回报量再加上一个保险系数;三是备用的钱,这很好理解。很显然,当外汇储备科目金额超过主动储备所需,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央行外币头寸长仓,风险裸露,需要抛补。所以,国际收支顺差在央行的会计处理上是先投放人民币买入美元形成对内负债,再将美元投资到境外市场形成对外债权。显然,它们一是增加本币投放,影响货币政策,需要对冲运作;二是进行海外投资,无法保证收益和安全。因此,均衡管理极其重要。在起决定性作用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在巨额外汇被动储备的现实面前,有效地抑制流入,大胆地疏导流出,是均衡管理的现实任务。其中要优先考虑疏导流出,以疏导流出来维持刚性流入,遏制投机性流入。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已经身处风险之中,应当切实强化监测管理,做到 “说得清”、“管得顺”、“效率高”,尽最大努力避免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综上所说,均衡管理、主体管理、分类管理和监测管理是一个逻辑体系:均衡管理是理念、是管理目标,也是做法要求;主体管理是均衡管理的基础,是影响均衡的单位;分类管理是主体管理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促进均衡的手段;监测管理则是均衡管理的具体做法,其角度是宏观、目标是均衡、对象是主体、手段是分类,并依托监测分析系统,分析判断宏观形势,排查筛选异常主体,实施主体分类管理,促进经济过程动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