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效率金融市场任重道远

发布:2014-04-11 11:15 来源: 《中国外汇》2014年第7期 作者:黄国波 《中国外汇》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金融抑制放松的背景下,存款利率继续被管制导致了资金脱媒化。货币市场基金、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社会集资等大行其道不奇怪,但得到银行的大力助推则有点费解...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经说了多年。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平衡供求。由于利率、汇率被管制和管理,我国的人民币和外汇资金未能实现市场的有效率配置,流向存在明显扭曲。
 
在金融抑制放松的背景下,存款利率继续被管制导致了资金脱媒化。货币市场基金、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社会集资等大行其道不奇怪,但得到银行的大力助推则有点费解。银行为什么要抬高自己的资金成本并协助脱媒?实际上,影子市场利率已经在发挥作用,引导资金流向更具竞争力的用户。利率管制下的银行只能通过影子银行等其他手段竞争,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真实资金市场的一部分。存款利率管制已经名存实亡,真实市场利率已经诞生。
 
利率竞争的压力带来利息成本和风险偏好上升。在利率自由化的资金市场中,理应低风险低回报,高风险高回报。这一规则在已经自由化的贷款市场中表露无遗。存款利率放开后,风险更高的中小银行面对大银行会加点竞争存款;而大银行面对存款竞争,也将被迫通过提高利率揽存。社会整体存款利率比起管制时代必然提升。百姓储户将因此得到实惠;银行则需承受更高的资金成本,利润空间被挤压,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甚至发放更多高风险高收益贷款。社会整体借贷成本可能提升。
 
风险的正确定价是资金市场正常运作的关键。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风险不同,只有执行不同的价格和利率,资金才能实现效率配置。刚性兑付下,有高收益但无高风险,就会有更多的人追求高收益,资金会流向有更高回报或不计成本的行业,包括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而较低真实风险和收益的实体产业则得不到资金眷顾。利率市场化可能进一步扭曲社会资金配置。金融机构没有退出机制,必然是“坏银行”抢了“好银行”的生意,银行也因此必然会出现高息揽存和高风险贷款的道德风险。
 
国家间利率不同,跨国金融市场没有简单的一价定律。跨国间资金不一定会往高利率市场流动,原因在于汇率风险。锁定汇率风险的成本应当等同两个市场的利率差,这是国际一价定律,其关键在于汇率和资金市场风险得到了准确定价。
 
多年来,人民币是全球市场上绝无仅有可大幅度无风险套利的货币,这一状况或许将走向终结。由于远期汇率的涨跌幅一直不能抵消中、美利差,导致了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存在。人民币单边升值走向,也给了投机者既赚利差,又赚汇差的机会。机会长期存在,证明了资本流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也给了投机和套利持续的机会,货物套利、虚假贸易等手段因此层出不穷,头寸越垒越大。可以预见,随着近期汇率更大幅度的双向波动和资本流动的进一步放松,系统性、大幅度投机套利机会将趋于消失,外汇市场和人民币资金市场将可更好地反映实体经济的情况。
 
有效率的资金市场需要价格波动、资金流动和风险正确定价,更要求有审慎监管。金融中介要尽到资金受托人的职责,需要受到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管制,以及表外业务的严格监管。要有存款保险制度和信息透明度来保障存款人利益。在汇率市场上,如出现过快的资本流速与货物流速和实体经济活动不匹配的情况,应有市场化的干预与管制手段,让流速和汇率的过度波动放缓,但目标不是改变市场方向。这就是“往车轮上扔沙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