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须警惕美国量宽政策的退出

发布:2014-03-14 10:37 来源: 《中国外汇》2014年第5期 作者:邓先宏 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4年,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最大看点,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美国历经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
2014年,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最大看点,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美国历经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5年多的恢复调整后,各主要经济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是必然趋势。
 
美国政府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加大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率,并为弥补市场上随之出现的资金流动性不足,连续推出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供给。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向市场投放了约3.6万亿美元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注重培育新兴产业,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内生增长,特别是“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大大降低了制造业成本和能源对外依存度。美国经济由此走向复苏:2013年,美国全年贸易赤字为4715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历史最低值;新型产业和制造业创造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使失业率不断走低,2014年1月的失业率更是降至6.6%,为2008年10月以来的最低值,接近6.5%的底线;此外,美国个人消费稳定增长,私人投资渐趋旺盛,房地产市场转暖,进出口逆差较大幅度缩小。虽然近期部分经济数据表现不及预期,但不足以影响其经济复苏前景。
 
在市场普遍预期中,美联储于2013年12月、2014年1月分别宣布将每月购债规模减少100亿美元,使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降至650亿美元。这使新兴市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货币贬值、资本外流、股市低迷、通胀高企等等。2014年伊始,新兴市场国家接连受创:货币对美元普遍贬值,其中阿根廷比索领跌,1个月内对美元贬值22%,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辐射至整个拉美地区,并影响到全球市场;土耳其、乌克兰和泰国政治局势动荡;俄罗斯、巴西股市跌幅接近10%。这一切似乎预示着2014年将是新兴市场无比艰难的一年。人民币近期虽稍有贬值,但仍“风景这边偏好”。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良好,政治局势稳定。但也暗藏隐忧: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趋势正如伯南克之前的表态:缩减购债规模无既定时间表,而是将根据经济前景的变化随时调整。因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路径存在不确定性。从目前局势判断,有加速退出的可能。尤其当前美国国内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较为充裕,而未来随着美元的升值,还会有大量国际资金涌入,美元利率因此可能提前上升,且幅度可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危机和困难。
 
面对这一格局,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应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监控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继续保持对热钱的高压态势,及时发现并处置风险;另一方面则应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配合中央做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尽最大可能降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