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导向为核心的全面改革
发布:2013-12-02
编辑:2013-12-02
来源:
《中国外汇》
本次改革的顺利推进,将有可能扭转当前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开启新一轮经济上升的周期。
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提出的“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于此前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更进了一步。这表明,市场化改革将更加彻底,市场化将更加深入。为强化推动改革的领导组织,中央还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一从未有过的新设机构,显示出本届政府已将改革作为了执政的中心任务之一。具体而言,改革涉及六大重点领域。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重。《公报》鲜明地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事实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的效率要显著高于公有制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持发展非公经济改革将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率。
二是突出强调消除市场壁垒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放松垄断管制是建立市场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当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国企垄断或垄断竞争的格局。这导致了效率低下和腐败等社会不良问题。《公报》突出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其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并提出“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通过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实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目前,国家已经推出了铁路等行业的改革,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国家垄断行业被纳入改革进程。
三是“四维度”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此次《公报》进一步突出了财政制度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笔者认为,未来财税制度将从四个维度建立,即宏观税负整体稳定、适度增强地方财政、预算制度透明化、事权责任相适应。这将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能有效投入到经济和民生更需要的部门。
四是土地改革产权先行。对于三大类型的农村土地(农业生产用地、经营性建设用地、非经营性建设用地),《公报》均有颇具针对性的政策表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一条主要针对农业生产用地,意在完善“农业生产用地”的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而后两条则针对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建设用地,未来细则可期。其中,“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体现了土地改革产权先行的政策思路,意在通过确权登记的方式明确土地“经营权”和“流转权”,从而为土地改革奠定产权基础。
五是自贸区建设意在接轨国际,倒逼改革。《公报》指出,“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笔者认为,自贸区建设是本届政府为推动行政管理、贸易金融等体制改革所选取的重要“突破口”。但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因而推行的措施需要经历审慎试错的过程。这意味着自贸区改革红利的释放也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六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是本次《公报》的突破之一。笔者认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是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的需要,同时也利于国内矛盾的缓解,体现了国家安全战略重要性的提升,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历史来看,过去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状态都是通过推动一轮强有力的改革而实现的。本次改革的顺利推进,将有可能扭转当前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开启新一轮经济上升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