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向好背后的隐忧

发布:2013-09-06 编辑:2013-09-06 来源: 中国外汇
中国经济7月份出现了温和的复苏,但其外部和内部的隐忧并未去除,此时乐观,为时尚早...
7月份的连续高温让三分之一个中国进入了“烧烤”模式,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在滚滚的热浪中,中国经济7月份并未出现此前一些机构和市场人士担忧的急剧、全面下滑,而是出现了温和的复苏。不仅中国的经济指标向好,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也捷报频传。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进入了全面恢复或上行的转折区呢?答案是非也。对中国经济来说,外部和内部的隐忧并未去除,此时乐观,为时尚早。
 
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尚未通过发达市场尤其是美国量化宽松(QE)政策退出的压力测试,而后者可能会让刚刚回暖的世界经济重入冷宫。虽然美联储正在不断释放QE退出可能的“负能量”,以期市场能从心理上适应退出,以免市场情绪波动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但问题在于,QE退出的“结构性”影响,能够被有效管控吗?QE退出有明确的条件。伯南克曾表示,如果失业率下降至7.0%,就可能停止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7月,美国失业率已降至7.4%,距离伯南克所说的就业市场“实质性改善”的水平已经比较接近。但是失业率指标上的“美化”,未必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改善”。美国前劳工部首席经济学家法齐戈特•罗斯就指出,失业率下跌的重要原因,是7月间愿意加入劳动力市场的美国人数量减少了,美国经济虽然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但是整体工时却缩水了十分之一个百分点,平均收入也有所降低。美联储由这份“甚至比6月份更糟糕”的报告“受到鼓舞”而建议择机退出QE,实体经济增长恐有出师未捷即中道崩殂之虞。
 
中国经济不仅可能因为美联储QE退出造成美国经济下行遭受出口及资金外逃方面的直接拖累,还可能因为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受到美联储QE退出的影响而间接遭受冲击。尽管中国因为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长期的贸易顺差,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印尼等新兴经济体中的双逆差国对QE退出带来的大规模资本抽逃则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恐将深受其害。而印尼等东盟国家又是中国重要(并且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市场(7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即是东盟,高达21.3%,明显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3%),因此,QE对它们的冲击会通过贸易等渠道传递到中国。
 
从内部来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还任重道远,并且缺乏系统的方向与操作方法。这是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大患所在。凭借现有的经济结构,中国用血汗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财富。在欧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些财富成为了中国内外经济博弈的重要战略资源。
 
血汗积累财富,制度保有财富,智慧增殖财富。如果我们不能沿着这一路径顺利地向后两个阶段转型升级,努力掌握规则制定权并站到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的前沿,血汗积累起来的财富成果可能难以为继,甚至化为泡影。我们按别人制订的规则积累了财富,但面对西方国家欲削弱我们的竞争优势而推出的“竞争中立”等新的规则,却应对乏力。以往我们用市场换技术,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换到的主要是特定产品的生产制造技术,而相对高端的设计和研发方面的核心技术,仍主要为外人所垄断。我们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生产体系,但并未掌握代表经济创新方向的产业链条核心环节。例如,我们是钢材生产大国,但生产的主要是服务于房地产需要的低技术含量钢材,而非服务于海洋工程等战略性产业所需的特殊钢材。
 
经济结构改革不是个别产品的升级换代,甚至也不仅是经济系统本身的升级调整,它还涉及法律服务体系、金融支持体系、知识产权体系、行政决策体系等配套子系统的更新换代。而这些又需要战略性行业的撬动,需要向民间部门开放获利空间来激励。只有坚定不移地把结构改革向正确的方向推进下去,中国经济才会赢得未来。短期增长指标的一时起伏波动,不应成为影响战略决断的要件。须知,行进方向的转换,通常需以相当的减速为配合,才可保证行车的安全。中国经济亦可作如是观。( 作者 冯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