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新政”之我见

发布:2013-08-12 11:57 来源: 《中国外汇》
由于在短时间内尚难看出完整的财政、货币政策趋向和结构性改革框架,笔者倾向于用“李克强新政”来总结、描述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今年3月李克强出任总理以来,一系列新政接踵而至: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扩大营改增试点、金融改革和去杠杆化、加快棚户区改造、盘活财政和货币存量等陆续推出。为便于理解和把握新政府全新的经济政策思路,市场上用“李克强经济学”予以概括。
 
由于缺乏官方权威的解释,社会上对“李克强经济学”的定义和解读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将“李克强经济学”的内涵简要概括为“强化市场、放松管制和改善供给”;巴克莱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创造新词Likonomics,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为“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类似供给学派,将“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定义为:“理顺要素价格、打破准入限制和涉足改革深水区”。究竟如何理解“李克强经济学”?它能否拯救面临诸多困难的中国经济?笔者有以下观点。
 
“李克强新政”更为妥帖
 
尽管自今年3月以来,以李克强为总理的新一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在短时间内尚难看出完整的财政、货币政策趋向和结构性改革框架,笔者倾向于用“李克强新政”来总结、描述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实际上,经济学界给某国、某一阶段的经济政策冠以领导人之名的做法由来已久。较为著名的有“罗斯福新政”、“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和“安倍经济学”。
 
早在1933年,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推出了以“三R”(即复兴Recovery、 救济Relief、改革Reform)政策为核心的“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思潮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是“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除了整顿金融体系、复兴工业、补贴农业,通过“以工代赈”实施社会救助,政府还投入巨资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以刺激消费和生产;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通过实行“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其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具体内容包括: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大规模减税,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通过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减少国家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带来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并拖垮了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
 
在“里根经济学”推出的同时,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也启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被后人称为“撒切尔经济学”。撒切尔夫人通过大幅加息和控制货币供应增长来遏制高企的通胀,并推动预算削减和工会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她还大力倡导监管放松和私有化。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英国的工会势力被击败,庞大的国有企业被出售,繁琐的政府监管被放松,而自由资本主义精神终于回归。她不仅重整了英国经济,使之重新回归世界舞台中心,更与美国的里根总统一起向世人证明,自由市场制度的确仍旧是最不坏的制度。
 
2012年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追随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被冠以“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之名。“安倍经济学”声称要“三箭齐发”——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到目前为止,“安倍经济学”的前两箭已发:财政政策方面,安倍内阁上台两周就推出了在公共领域投入总规模逾20万亿日元的紧急经济刺激方案,以维持短期经济稳定;货币政策方面,在安倍任命的行长黑田东彦领导下,日本央行推出每月购买7万亿日元资产的日本最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通胀目标不达2%不停止,以激进的货币政策配合刺激性财政政策。新政推出后,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日经指数高涨、经济及物价形势展望乐观。然而,原定于年中发出的第三支箭,则至今尚无细节。尽管这一箭缺少市场关注,却是安倍经济学成败的关键。日本近20年来并没有认真实施过结构性改革(如松绑劳动法规、开放国内市场、减少经营管制及成本等)。由于这些改革涉及既得利益及产业保护的敏感领域,推行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梳理上述政治领袖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思路,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共性: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甚至经济危机的时候出台的一系列应对政策;政策不仅针对短期问题,也强调通过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措施,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其新政或“经济学”背后都受到相关的经济理论或思想学派的影响,如“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经济学”推崇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而“罗斯福新政”和“安倍经济学”则奉行凯恩斯主义。
 
新政的核心内容
 
笔者认为,“李克强新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简政放权。正如管清友所指出的那样,“李克强新政”的要义不在于强调政府做什么,而是强调政府不做什么。简政放权意在转变政府职能,把本该归于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新政府执政4个多月来,“简政”任务已如期完成。3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在两天后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李克强说,这次机构改革是新一届政府要办的第一件事,要限期完成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6月19日,伴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规定,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新组建部门“三定”全部完成。此时距布置任务刚好3个月,比预定时间提前了近10天。
 
“简政”按时完成,“放权”同样快马加鞭。在温家宝的两个任期里,国务院曾经分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到李克强接任时,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仍超过1700项。李克强承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放权”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展开: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上任九十余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现已经完成近30%。
 
二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有别于以前通过加大增量和流量调整来应对经济增速减缓的传统做法,本届政府特别强调在用好增量的同时,盘活货币和财政存量。其目的是加强资金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自5月份以来,李克强已先后四次提到“存量资金”问题。5月13日,李克强说:“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6月8日,李克强再度要求“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6月19日,国务院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并推出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金融新政。7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是深化结构性改革。李克强上任以来,多次强调要以释放改革红利拉动经济增长,推进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尽管到目前为止,改革还主要集中在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但财税体制方面的完善财政预算制度、扩大营改增试点和金融体制方面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相信按照5月份出台的《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安排,诸如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都将陆续出台。
 
新政的三大特点
 
与其他著名“经济学”和“新政”相比,“李克强新政”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上述“李克强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尽管这些政策都是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又都带有为中长期发展打下制度、结构和存量基础的性质。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全面调理”、“标本兼治”。
 
二是风险高、难度大。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大都是在增量上做文章,不太涉及既有利益群体,而目前的改革新政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既得利益集团,是各种利益集团或群体的相互博弈和利益调整过程。存量改革难免不影响具有路径依赖和惯性的增长模式,从而在短时期造成经济减速、企业倒闭重组、就业压力增大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等风险。但不做或延迟存量调整和结构性改革,现有的增长模式就难以改变。
 
三是不僵化、有灵活性。黄益平把“不出台刺激措施”和“去杠杆化”作为“李克强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对此,笔者有不同理解。笔者认为,这两大支柱主要还是针对短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说的,带有明显的“矫枉过正”的含义。现实情况表明,为保持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稳中求质”,不是“不出台刺激措施”,而是强调“靠刺激政策”的“空间不大”;不是一味地“去杠杆化”、打击“影子银行”行为,而是要有保有压、盘活存量。最近,针对经济增速逐季下滑、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不足等问题,李克强又提出结构调整要在一个通胀的“上限”以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下限”区间运行。这充分体现了“李克强新政”的弹性和灵活性。
 
成功需要艰苦的努力
 
从“李克强新政”推出以来的政策效果和国内外反应来看,总体上还是顺利和成功的。但伴随更多触及相关利益群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可以预见难度会越来越大、阻力也会越来越多。目前已有各种迹象表明,“李克强新政”面临的压力已经有所增大,因此今年下半年,中央政府能不能扛住压力,继续容忍比较低的经济增速,同时大力推动结构改革,依然存在很大不的确定性。
 
“李克强新政”必将在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推进。“李克强新政”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更需要相关部门和全体国民付出艰苦的努力。
 
文/庄健 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