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理:续写辉煌

发布:2012-11-30 16:05 来源: 文/叶玉军 编辑/韩英彤
俨然成为全球保理市场秀主角的中国保理,2012年其市场发展情况完全可以用“龙争虎斗、续写辉煌”来总结...
2012年前三季度,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随之下滑。中国经济贸易金融因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市场考验,进出口贸易增速下滑至个位数,同比增幅仅6.2%。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保理却仍然取得长足发展。中国保理市场可以归纳为八个字:“龙争虎斗、续写辉煌”。
 
市场主角
 
根据前三季度数据,银行类中外资保理从业机构数增加到28家,办理国际保理业务总额为669.90亿美元,虽然相对于28424.7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而言还有很大空间,但增速不凡。预计全年国际保理业务总额有可能突破900亿美元,在上年取得同比73%的超速增长之后,全年可能再度上演50%以上高速增长的神话。其中FCI会员入会银行数增加到22家,其中有18家办理双保理业务,累计业务量93亿美元。预计全年FCI会员双保理可以突破130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22%。国内保理17034.53亿元人民币,全年可望突破22000亿元,同比增幅很可能在15%以上。
 
中国保理展示给世人的是一组神奇数据:FCI会员数居国际之首;从2008年起,中国出口保理业务量就跃居全球之首;2011年,赶超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中国保理业务量连续多年创造了保理业务量增长的太空速度,难怪即将退休的FCI秘书长康斯坦(Jeroen Kohnstamm)先生又在笑侃“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应该改名为中国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ina International)”。这家国际民间组织在四十多年前成立于荷兰时,恐怕没人会想到这个“Chain”与“China”居然如此投缘,象玩魔法一样只要把字母a调到最后,“中国”便成了核心,成了全球保理市场秀的主角。当然,背景是中国经济的腾飞。
 
特点明显
 
我们不难发现,2012年中国保理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主角依旧是银行。经过十年发展,中国保理的主角依然是银行,但已从小家碧玉烧私房菜到了财神爷吃大餐的时代。在银行类保理商中,中资银行在从业机构数和业务量上都占绝对统治地位,不论国际保理还是国内保理,中资银行业务量市场占比都超过了95%。但不可忽视的是,外资银行的保理业务部或应收账款融资部门的设置、功能相对齐全,总体服务水平也相对较好,保理内涵更为丰富。
 
目前,各中资银行保理业务的市场份额并不一定与其资产规模成正比,但这个正相关关系已经开始显现。照此下去,保理的规模最终会是银行规模的反映。这种格局的发展趋势让业内人士喜忧参半。反观国际保理市场,似乎并非如此:在台湾,中小银行相对活跃;在欧美,保理公司更加活跃,并取得佳绩。而中国保理市场则是一窝蜂上,又一窝蜂给FCI交会费,即使几年都没有挣回会费的本钱,也先出国溜达一圈再说。这其中,国有大银行,甚至政策性银行都不甘寂寞,反而是中小银行在冷静观战。在国外,保理是金融业里相对劳动密集型的领域,一家保理公司的编制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因为保理的客户群主要是中小企业。国外的实践也证明,保理是支持中小企业的一剂良药。但在中国,虽然大家都在大谈、特谈支持“两小”——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可是,要能在一家国内银行总行找到一个像模像样5人以上的保理团队,那就是“隆恩浩荡”了。在外人眼里,中国保理的辉煌可以说是个“传奇”,因为在中国,既没有一家银行附属的专业的金融保理公司,也鲜有银行设立了保理部或应收账款金融部。然而中国人就是能创造奇迹,即使保理团队只有一两个人。中国保理于是成了少数人的游戏,是少数不计得失、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士在艰苦的抗争中续写着传奇。要出业绩,专业不行就做规模。于是,保理的客户和标的越来越大,不仅能将大宗商品、船舶制造、海外工程做成保理,甚至连飞机、卫星都能摆上保理的盛宴。保理几乎变得无所不能,无所不包。还有,FCI会员的双保理业务量从某种程度上最能反映会员间业务合作的状况和水平,因此国外同行也比较看重在双保理业务量上的排名,FCI年度评比时,也会考虑这项业务数据。但实务中,国外保理商核定额度往往比较保守,于是国内有人埋怨保理圈子太小了,纷纷让自己的境外分行入会,来充当自己的合作伙伴。这种玩法下双保理排名的确可以重新洗牌,但也有些乏味。虽然,海外分行入会的动机不能一概而论,但从这两年发展的形势看,确实存在你追我赶争排名的苗头。这或许与银行下达指标任务有关。在乎数字和业内排名本身是好事,是动力,可以带来活力;但太在乎数字,往往容易忽视数字背后内在的东西,忽视数字背后的风险,玩大了迟早要出问题。由此看中国的保理市场,说得武断点,火箭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隐含着一种畸形的发展。常言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保理业务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硬功夫,它需要一支特种兵,在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上既需要制导系统,也需要反导系统。
 
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目前,中国保理产品的创新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些创新未必都是2012年首推的,但2012年产品创新确实刷新了历史记录。已有的国际、国内保理传统品种不必说,比较有新意的产品就很多。就保理涉及的行业创新而言,船舶保理、租赁保理、工程建筑保理、收费权保理、服务业类保理等,不断刷新保理行业。最近,在天津拜会一家商业保理公司时让笔者大开眼界:顾客买机票的票款和大学的学费也纳入到了保理范畴。这不仅打破了银行保理的买方卖方的传统观念,更穿越了个人、法人、非法人单位的客户边界。就保理业务的模式创新而言,有些银行推出了池保理(或应收账款池融资);跟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还出现了跨境人民币保理。笔者也混迹于创新开发人员之列,有两样东西算得上国内首创:2012年推出了针对商业保理公司和银行同业的再保理产品,另一个就是将保理项下应收账款结合福费廷交易模式转让给海外同业的产品(命名为“保联璧”)。
 
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在关注、引导和协调行业发展等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保理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系银行业协会从25家会员中优选8家会员共同编写,历时4个多月,是中国保理行业首个行业分析与论述的研究报告。其中既有对中国保理产业二十多年发展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这是继保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发布《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自律公约》、《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以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其次,组织编写了业内《保理培训教材》。这可以说是业内比较权威的教材,由协会的8家会员单位合写。其内容包括保理业务概述、保理业务的国内外法律环境、保理业务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保理业务操作要点、争议的防控与处理和保理案例分析等内容。
 
最后,是在“保理业务报送人行征信系统问题”课题研究中取得成果:经过协会的沟通协调,解决了长期以来企业办理无追索权保理卖断应收账款之后,在银行保理融资的数据报送上无法有效核对数据的问题。
 
商业保理成为关注焦点。提到商业保理就不能不说到天津。这片神奇的金融创新乐土已成为中国商业保理的摇篮和发祥地。天津市政府一直在促进、推动商业保理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6月27日国家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同意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设立商业保理公司,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信用风险担保等服务。这意味着经过近年来培育发展的商业保理最终获得认可,也为津、沪两地商业保理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石。迄今天津注册的保理公司已逾40家,商业保理的准入门槛、行业规范也都在建立之中。
 
在中国,非银行类保理商尚处于试点时期,多数商业保理公司还处于婴幼儿期,刚刚开始起步,且基本上立足于国内保理业务。初步调研显示,业务量最大的只有几十亿元人民币。
 
天津市政府一直召唤银行在天津设立保理部或分部,因为他们清楚,目前这些商业保理公司最缺少的是两样东西,一是保理专才,二是资金,而商业保理公司与银行合作,则有利于扩大资金规模,还可以弥补保理营销专才的不足;因此,只有银行与商业保理公司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能迎来商业保理的春天。
 
任重道远
 
银保合作问题。现在银行已经能够冷静地看待出口信用保险与保理的竞争关系,并更多注重银信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年,在国家财政的扶植下,信保发展非常快。信保无疑可以覆盖比FCI会员保理商多得多的国家,而且赔付能力强,各地政府还给出口商补贴保费,因此出口企业喜欢信保。银保合作办理保理自然是明智的选择。部分银行为银保合作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将信保融资等同低风险业务,信保融资即使发生逾期只要进入理赔程序也视同正常。但是信保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和沟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