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未到尖锋时刻

发布:2012-10-24 13:33 来源: 《中国外汇》
中国经济遭遇的不仅是周期问题,更是结构问题。遭遇转型痛苦的企业盈利下滑之后,呼吁政府放松调控的声音渐起...
文/钟伟  编辑/记者孙艳芳
 
2011年,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叫做《转型不是过大年》,大意是,我们习惯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习惯了快速经济增长,会觉得GDP增速是10%还是7%和我们无关,会以为统计局的各种宏观经济数据只是数据,却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会把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痛苦看得过于轻描淡写。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为约7.7%的增长搭配约3%的通胀,企业和居民已感受到转型的痛苦,但转型最痛苦的艰难时刻尚未到来。
 
中国经济遭遇的不仅是周期问题,更是结构问题。遭遇转型痛苦的企业盈利下滑之后,呼吁政府放松调控的声音渐起。试想一下,即便再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付出了沉重的财政货币代价之后,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就明显改善了吗,还是在短暂的刺激热潮后再度降温?因此,短期的反周期政策不能一而再,结构调整的痛苦经历无法回避。既然是结构调整,必然会经过去库存、去产能、技术进步和新产业集群四步曲。当下,寄希望于宏观调控有大转向是不现实的。
 
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刚刚开始,而不是行将结束。从中国经济上两轮的结构调整来看,1989~199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一度低至4%,但通胀仍在3%以上,这种局面一直到“南方讲话”之后才逐步好转。而1998~2002年间,中国经济增速“七上八下”,但同时伴随通货紧缩,期间国企整体转型和脱困,金融体制改革令人关注。从目前看,中国经济可能在今后几年延续约7%的增长和2%的通胀搭配,优于上两轮的结构调整。回顾国有企业三年整体脱困攻坚战,当时提出了衡量“整体脱困”的三大指标是,企业亏损面从40%降至20%以下、净利润率从约4%提升到超过5%、资产产出率从50%提高到70%。从工业投资增速和盈利状况看,当下企业微观绩效仍在恶化中,估计企业亏损面略超20%,净利润率约5.3%,资产产出率可能仅有约20%。从这些指标对比来看,目前中国的结构调整进程可能仅完成1/4,更痛苦的兼并破产时刻远未到来。
 
不能指望房地产再挑大梁。回顾过去10年,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明显增大。在房地产比较火爆的年份,其对GDP增速的贡献超过了2个百分点,目前则降至约0.5个百分点。因此也有不少预期认为,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调控也许会放松甚至转向。这样的期待可能同样不尽理性。从绝对库存看,目前在建商品房面积可能接近40亿平米,超过了过去3年的销售面积之和;从相对库存看,目前销竣比仍在1.15以下的低位,库存消化速度迟缓;从保障房建设看,刚性需求的相当部分将由保障房供应来满足。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和行业运行均将相对平稳。
 
银行业将日益艰难。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通过股改上市经历了梦幻一般的8年,财务回报和资产质量均处于全球极佳水平。但随着经济周期下行和结构调整,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将极其严峻。就资本补充压力而言,2013年开始的新监管办法将给银行业带来每年至少数千亿元的增资压力,同时资本补充渠道却日益匮乏。就资产质量而言,在经济下行周期,即便每年资产不良率反弹0.3~0.5个百分点,不良资产也将每年新增至少两三千亿元,这尚未考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顽疾。就利率市场化而言,其势必大幅动摇严重依赖利差收入。但金融创新能力尚且不足的中国银行业,从舆论批评到改革压力,各种风险纷至沓来。未来三五年,中国银行业的前景如何令人关注。
 
尽管从2012的短周期看,也许中国GDP增长已渐趋稳定,通胀威胁也逐步消除,但宏观无恙并不能掩盖微观困境,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生存环境仍然艰难。从至少3年的中周期看,结构调整带来的兼并重组甚至破产浪潮还在后头,尖锋时刻尚未真正到来。
 
作者系《中国外汇》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