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2012-08-14 10:49 来源: 中国外汇
当前我国面临着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以更好地服务于对外贸易投资、深化对外经济金融交往、扩大改革开放以及维护国际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面临着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以更好地服务于对外贸易投资、深化对外经济金融交往、扩大改革开放以及维护国际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参与国际经济程度的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和实务工作的重点。在这方面,英镑、美元、德国马克、欧元、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化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参考。
 
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最基本决定因素。历史上,往往是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货币才能成为各国贸易结算的常用货币,因为其他国家出于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的需要,不得不大量持有该国货币。英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上百年的时间里一直稳居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主要就在于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美元地位变化与美国经济实力变化同样基本一致,经济实力决定了美元最终替代了英镑的霸主地位。欧元的诞生使美元遇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欧元背后的经济体是11个欧洲国家组成的经济货币联盟,从经济实力、经济规模来说,欧元区是目前唯一可与美国比肩而立的经济体。当然,经济优势地位并不是简单的经济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显现,而是该国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
 
货币国际化程度取决于该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元以外货币的国际化都不同程度上受制于全球美元体制的外部约束,美国成为全球最终产品市场的提供者并控制金融,而其他国家则主要从事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一直维系至今。英国当初在工业革命中的强势地位,有力促进了英镑国际化。而日本除自身国家规模限制外,其贸易结构即进口原材料并出口工业品,使得它难以像美国一样为东亚国家的出口提供一个大市场,这明显制约了日元的国际化。中国则应利用自身的巨大市场规模以及未来的增长趋势,扩大人民币在与周边各国、各地区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程度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有更直接的联系。从历史看,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往往对应于该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12世纪的意大利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意大利银行家为贸易商提供的萨达克托就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币;17世纪,随着贸易向欧洲北部转移,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荷兰盾遂成为西方国家最广泛使用的贸易支付手段;19世纪后,英国、美国、日本的货币国际化也都紧密伴随着贸易扩张的过程。
 
货币国际化需要一个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重要支撑。美元之所以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美元为载体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运行在美元国际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美国的金融市场甚至超过伦敦的金融市场,美国能够提供给世界投资者最广泛和安全的选择。大量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也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美国金融市场吸纳化解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由此,美元的国际化角色越来越牢固。在日本政府为提升日元地位而采取的措施中,放开欧洲日元市场和建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是重要步骤。实际上,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正是由于各自有纽约、法兰克福、伦敦、东京等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后盾。
 
货币价值的稳定直接影响到货币信誉和持币信心。货币价值的稳定,既包括对内购买力的稳定,也包括对外价值即汇率的相对稳定。作为货币目标,只有币值稳定,一国货币才有成为被他国盯住的货币的可能性,而只有被盯住的货币才有助于增强其信誉和稳定性,起到稳定盯住国贸易和投资,促进其经济发展的目的。19世纪的英镑是一种特别坚挺的货币。在20世纪,美元基本保持了价值稳定,所有其他货币同美元相比稳定性都相差很远。日元一直谋求国际地位,但日元汇率的不稳定性也是其国际化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货币国际化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推动。尽管货币在国际上的接受性归根结底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但政府对本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将对这一进程产生不同作用。就日本来看,虽然日本经济的崛起是日元确立国际货币地位的根本原因,但日本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关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政策对于日元迅速上升为国际货币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而美国则是通过利用国际货币制度和推出马歇尔计划,形成了美元国际化的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力量。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为货币国际化提供难得契机。本币国际化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量变,而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是促成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上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加快英镑国际地位衰落的同时,促进了美元的崛起。
 
2007年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带头推进刺激经济复苏计划,在克服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滞后和必要性等问题有了更深刻、更统一的认识。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出则可谓不失时机。对此,我国应紧紧抓住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机会。
 
货币国际化是既有国际货币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从理论上讲,货币国际化的前景有多种:有的货币国际化不断向前推进,对其他国际货币的地位产生明显的排挤、侵蚀效果;有的货币国际化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有的货币国际化推进到一定程度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有的货币国际化进程跌宕起伏,在大步前进一段后又大步退缩。应该说,无论哪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都可能引起新旧国际货币影响的此消彼长,货币国际化过程实质上是各种国际货币竞争的过程。
 
新货币取代旧货币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一种货币若已占据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就会产生一种惯性,其他货币想取而代之绝非易事。美元是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的。其后,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曾持续下滑,并在70年代下半叶出现过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80年代上半叶又出现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1985年以后美元对马克、日元的币值也一直在下降,从而使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已有位置所产生的惯性,美元仍保持着最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
 
货币国际化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本币国际化进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家不断发展自身产业,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中培育竞争力,不断增加经常项目顺差。本币会基于顺差而受到支撑,国家外汇储备也相应累积。第二阶段是资本输出,即第一阶段积累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转化为净额储蓄,然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等形式对外输出。第三阶段是在信用本位制下国家享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全部好处。一方面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来获得别国的储蓄和资源,另一方面境外货币通过资本项目流入本国。目前,中国正处于本币国际化的第一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刚刚起步,所谓的对外储蓄输出也主要是通过外汇储备购买他国国债来实现,非官方资本输出的规模很小。
 
国际货币的生命周期可描述为:一国经济实力上升,贸易顺差扩大,对外投资和债权增加,促进本国货币国际化;国际货币地位支撑国际收支逆差和债务积累,国际货币继续流向海外,本币国际化进一步延续;国际收支逆差和债务继续扩大并超出临界点,国家经济地位下降,国际货币信誉下降和份额降低,货币走向非国际化甚至退出国际货币舞台。现实中的国际货币命运往往更加跌宕起伏。从国际经验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国际货币衰落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固定汇率制下,国际货币的生命很可能戛然而止。因为,一旦不能按照承诺的汇率实现自由兑换,马上就会出现货币危机,该货币就难以履行国际货币职能。当然,也可能以一次性贬值来适应新的形势,但贬值幅度多大合适往往难以把握。与此相反,浮动汇率制和虚拟经济的特性则为既有国际货币维护自身地位、延长生命周期提供了较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