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限制燃料出口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随着国内价格飙升、消费者抗议,中国与俄罗斯都对燃料出口下达了限制,这一迹象表明新兴国家正在将“以邻为壑”的政策从农业大宗商品延伸至能源领域。   过去几天中俄两国相继出台限制措施之

   随着国内价格飙升、消费者抗议,中国与俄罗斯都对燃料出口下达了限制,这一迹象表明新兴国家正在将“以邻为壑”的政策从农业大宗商品延伸至能源领域。

   过去几天中俄两国相继出台限制措施之际,新兴国家的通胀问题日益凸显,迫使各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给经济降温。

   周二,原油价格在经历了上周的抛售之后有所回升。伦敦洲际交易所(ICE) 6月份交割的布伦特(Brent)原油价格上涨1.25美元,至每桶117.15美元。

   纽约市场的汽油和柴油批发价格也大幅反弹。

   本月,莫斯科将汽油出口关税大幅上调44%,实际上相当于对海外销售实施寓禁于征的税收。

   同时,北京对国有企业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它们停止向海外销售汽油。

   中石化(Sinopec)宣布,5月份除保留供香港、澳门地区的基本资源需求外,将停止向其他地区出口。以加工能力计算,中石化是亚洲最大的炼油企业。

   “尽管成品油出口效益较好,但我们已暂停向其他地区出口,”该公司表示。

   中国与俄罗斯曾在农产品领域使用出口限制措施,作为一种抗击通胀的工具。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期间,莫斯科曾利用出口关税与配额制度来限制粮食销售。2010年8月遭遇严重旱灾、庄稼受损后,还实施了全面出口禁令。

   目前,出口禁令仍然有效。

   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之后,北京对大米出口实施了禁令。

   大宗商品分析师与交易商认为,这些出口限制措施加剧了2007-08年的粮食危机,引发了进口国家的恐慌购买。

   此外,他们还表示,中俄两国的出口限制措施将压制国内燃料价格,让价格信号无法发挥抑制需求增长的作用,并使炼油企业不愿投资扩大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