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条主义 汇率灵活性并不等于浮动汇率制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汇率“灵活性”并不等于浮动汇率制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经采取了弱势美元政策。拥护这一政策的并不止他一个人,华盛顿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弱势美元的咒语。弱势美元的念头甚至对街道上的普罗大众来说都极具吸引
汇率“灵活性”并不等于浮动汇率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经采取了弱势美元政策。拥护这一政策的并不止他一个人,华盛顿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弱势美元的咒语。弱势美元的念头甚至对街道上的普罗大众来说都极具吸引力。毕竟,经过广泛宣扬,弱势美元已被视作促进出口并刺激经济的法宝。
但是,普罗大众的判断经常是错误的,伯南克亦是如此。
过去两年,唯一得到“繁荣”的就是价格,尤其是大宗商品的价格。自2010年11月美联储宣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上涨了14%。
但是,这类商品的价格却不是伯南克和他的同事们所关注的,他们关注的是核心CPI,也就是剔除了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指数。这样一来,他们的关注点也就剔除了那些经历了价格激增的商品。
伯南克以及他的同事们会继续看淡通胀风险的威胁。但是民众却一点也不买他们的账。好些人每周都去几次加油站和杂货店,他们知道现在汽油和食品已经涨了多少。美联储的信誉虽然尚存,但却在一点点消失,就连政府的人都在要求他们更注重信誉。
如果美联储否认有通胀风险,那意味着无视弱势美元造成能源和食品价格激增的可能。原油(98.38,-1.27,-1.27%)和大多数其他食品与工业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美元走软,主要商品价格自动走强,反之亦然。
2011年1月以来,原油价格以及美元对欧元价格的走势关系就呈现了这一点。那一时期,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下滑,原油价格上涨。美元对欧元价格下滑1%,会促使原油价格平均上涨0.5%。要知道,导致近期原油价格大幅度走升的“肇事者”,不在利比亚,而是在华盛顿的美联储总部。
然而,有关美元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美国在多个场合,诸如G20等国际会议上,都提倡“提高各国汇率的灵活性,以更好的反映各国与经济相对应的基本情况和结构性改革。”这一论调被普遍(尤其是中国)理解为美国主张浮动汇率机制的重要理由。
随着很多国家都将自己的货币在不同程度上与美元联系在一起,“汇率的灵活性”往好里说,是有问题的;往坏里说,美国的形势威胁着诸如波斯湾产油国家的立国之本——他们出于需要,坚定地加入美元集团。
处于美元集团的国家也应该采用并主张“灵活性”。但是他们应该与G20国家不同,要精准地定义,在其汇率机制的背景下,什么是“灵活性”。
严格的固定汇率机制和浮动汇率机制,货币当局在一段时期只能采用其中一种机制作为目标。尽管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看似并没有什么共同点,但他们却是在同一个自由市场的大家庭中的成员。两种机制都是在没有汇率管制或是冲销干预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而且两者都是为了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并提供可兑换货币的自由市场调节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设立货币政策,但不设定汇率政策——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化仿佛是处在“自动运行”的模式下。因此,货币基础是由本国央行决定的。
而在固定汇率机制下,会出现两种可能:其一,是一个货币委员会确定汇率,但是却没有决定货币政策的权利——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处在“自动运行”的模式下;其二,一个国家“被美元化了”,而且把外国货币当做是自己的货币来使用。于是,在固定汇率的机制下,一国货币基础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变动情况与其外汇储备的变化一一对应。
这两种自由市场的汇率机制下,货币和汇率政策是不会出现冲突的,而国际收支的危机也不会把他们搞得焦头烂额。浮动和固定汇率机制本就是平衡的机制,市场的推动作用会自动的使资金流动再平衡,并避免国际收支危机的发生。
无论是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机制,都提供灵活性,也就是自主性,货币可兑换,没有汇率管制,没有冲销干预。所以,所谓全球失衡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不论是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机制,都将自动地调控全球储蓄,使这些储蓄向最需要它们的区域流去。所以,在一些地区,较投资机会来说的过剩储蓄,会流向那些较投资机会来说储蓄不足的地区。市场之“无形的手”,其实有效地将储蓄分配给全球各地。
但是,很多经济学家把“固定汇率制”和“盯住汇率制”混为一谈,将两者相互替代使用,或者说是他们认为两者几乎是可替代。虽在表面上,这两种机制是相似的,可从根本上来讲,却是完全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盯住汇率体系是货币当局在同一时间,设立一个以上的目标。他们通常采用汇率管制和冲销干预,对于调整国际收支平衡来说,这并不是自由市场的机制。
在盯住汇率机制下,一些货币——例如中国的人民币——甚至是不可兑换的。盯住汇率机制从根本来说,就是一个不平衡的体系,缺少自动调节机制来进行收支平衡的调整。盯住汇率机制需要中央银行同时管理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盯住汇率机制下,货币基础包含了国内和国外的货币基础。
与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不同,盯住汇率总是会导致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例如,在盯住汇率机制下,当资本流入“过剩”后,对于接着将出现的货币基础中,外汇的增加,一国央行通常会试图予以进行冲销干预,他们卖出国债,减少国内的货币基础。而当资本流出“过多”时,一国央行试图消除货币基础中外汇的流失,他们买入债券,增加国内的基础货币。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货币投机者就会发现,出现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矛盾只是时间的问题,政府要么是使货币贬值,要么是被迫进行外汇管制,或者两者一并实施。
如今的环境下,对于采用盯住汇率政策的国家来说,资本流出“过多”并产生汇率贬值的威胁,并不是当前他们所面对的问题。相反,资本流入“过多”,才是这些国家的“心病”。流入的资本通常会造成货币升值的压力,引起大规模的冲销干预行为,进而造成外汇储备增加,而且甚至迫使当局实施外汇管制,并在国内银行体系颁布新的管理法令。
为了保护自身,身处美元货币集团的国家应该解释,汇率灵活性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货币完全自由兑换,没有汇率管制,没有冲销干预。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机制,都是一个自由市场机制,他们会自动调整,避免国际收支危机的发生,以及避免产生所谓的全球失衡问题。
像波斯湾地区的产油国,美元集团和固定汇率制是必需的。这些国家是生产单一产品的经济体,他们的产品——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相应的,如果采用了浮动汇率机制,他们的名义汇率会跟石油一样,出现不规律的变动。如果没有一个与美元相挂钩的货币,物价水平没有一个名义的货币锚,这些产油国的物价会经历剧烈的波动——一会儿通货紧缩到历史低点,一会通胀高企到记录高位。
正是由于美联储的弱势美元政策,让美国面对着通胀问题,而世界亦如此。弱势美元以及缺乏“灵活性”同样也威胁着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现在是美联储开始关注美元的价值和稳定性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