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管理 2011年起步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强调宏观审慎性的逻辑是,微观审慎性的总和不等于宏观审慎性。这就好比,对于一个连队,如果每个士兵身体状况各项指标都合格,可以说每个士兵的身体都是健康的,符合作战要求,但作为总和的连队整体素质是否过关
  强调宏观审慎性的逻辑是,微观审慎性的总和不等于宏观审慎性。这就好比,对于一个连队,如果每个士兵身体状况各项指标都合格,可以说每个士兵的身体都是健康的,符合作战要求,但作为总和的连队整体素质是否过关则尚待商榷。

  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开始逐渐成形。

  进入2011年,按照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委已经推出多个政策工具充实这一政策框架。

  具体来看,人民银行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银监会则加速巴赛尔协议Ⅲ在中国落地,推出新四大工具。然而,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为了避免各种歧义,首先需明确其核心含义、框架结构和包含的具体政策要素。

  解密宏观审慎管理

  强调宏观审慎性的逻辑是,微观审慎性的总和不等于宏观审慎性。这就好比,对于一个连队,如果每个士兵身体状况各项指标都合格,可以说每个士兵的身体都是健康的,符合作战要求,但作为总和的连队整体素质是否过关则尚待商榷。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管理不是一个概念,与货币政策也不是同一个概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表示,即使是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可能有所交叉和重叠,但在目标指向上区别很大。

  在央行行长周小川看来,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

  周小川还曾表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会计标准,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框架仍侧重于微观审慎监管,难以及时、充分地监测系统性风险并立即采取行动。”人民银行在201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因此,需搭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开发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和手段。

  周小川认为,总体来看,宏观审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中国式实践

  中国方面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上已有进展。央行层面,按照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要求,央行推出社会融资总量、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措施等。

  “由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因此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完整、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还表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因过度关注贷款规模而形成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即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绕开贷款规模。

  央行内部人士称,社会融资总量是横跨整个金融体系内银证保等各行业的统计指标,能够监测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融资的全貌和全社会通过金融体系实现的信用交易总量及结构,这正是目前正在探索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所必需的。

  此外,结合宏观审慎管理的需要,央行还引入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

  在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表示,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主动按照宏观审慎政策要求,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既可体现宏观调控的要求,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目的,又给市场竞争机制的运作保留了空间。

  而在银监会层面,2011年,同样加快了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的落地。目前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即新四大工具,已经正式下发给各家银行。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别为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

  新监管规定还拟建立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指标体系,在现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提升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有效性。

  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畅想

  去年10月,周小川曾表示,作为我国负责宏观经济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部门,人民银行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建立逆周期调控机制,增强宏观调控弹性;同时,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弥补监管真空和不足,防范和控制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夏斌表示,在涉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上面,既需要有银监会一系列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同样也需要有逆周期效应的央行的利率政策、资本管制政策。他建议,基于目前的“一行三会”的现状,应在此基础之上成立一个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或者小组,研究具体相机决策目标,制订一系列政策目标,统一参与在国际社会上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