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思途:人民币自由兑换可助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不是只有年轻的狗才会学习新技巧,老狗也会。”第二次参加陆家嘴(600663)金融论坛,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傅思途(Stuart Fraser)表现得驾轻就熟。他口中的“老狗”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伦敦金融城。
“不是只有年轻的狗才会学习新技巧,老狗也会。”第二次参加陆家嘴(600663)金融论坛,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傅思途(Stuart Fraser)表现得驾轻就熟。他口中的“老狗”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伦敦金融城。
5月20日,记者在香格里拉商务中心会议室遇到了这个风趣的老头。他告诉记者:“上海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很大进步,但人民币自由兑换仍然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
人民币是前提条件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傅思途认为:“这是上海真正国际化、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我们注意到,中国正在加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上海的区域性金融地位也大幅提高,但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一定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就目前而言,人民币进一步扩大其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这有助于上海建立起区域中心的地位。谈及离岸中心的建设,傅思途认为,香港和上海各自有其相应的角色,可能成为金融行业某个领域的中心。
“毋庸置疑,上海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包括基础设施方面。”傅思途指出,“国际板极有可能成为现实,这对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至于人民币是否能在2015年实现自由兑换,傅思途说:“我觉得完全是有可能的,但是一般情况下要实现这样一个进程需要7年时间,2015年的预测还是偏乐观的,要做到人民币自由兑换甚至成为储备货币,还有很多其他的要素需要到位,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而这些措施和金融行业直接相关。”
国际化是适者生存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遇到的另一个限制是金融行业发展开放的速度。”傅思途坦言,“上海在很多方面的开放速度还是太慢了,当然,上海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上海有热情、有激情、有资源,关键看它是否能在速度上进一步加快,从而打败其他的竞争对手。”
傅思途之所以得出上述观点是基于一些外资企业的抱怨。他告诉记者,有一些英国企业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感受到开放和欢迎,他们选择离开中国,离开上海,“当然,这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英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承诺是长期的”。
不过,进一步加快市场开放的速度已经成为外资企业和资本共同的呼声。在傅思途看来,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同样适用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给全球企业营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不过,傅思途也提醒记者,不能仅仅看到开放本身,开放得太快将带来一定风险。英国在这方面做到了两者的平衡:一方面保持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做到了引入国际的竞争。傅思途说,“我是一个自由市场主义者,要和国际市场的对手竞争,就要在治理、技术硬件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
“除此之外,一个城市要吸引到人才,关键在于要保持活力,不单单要看硬件。”傅思途进一步分析到,“在开放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一定程度的监控措施,至少我们要防止某些恶意的垄断行为。”